首頁 > 中國 > 神州觀察_曼德觀點
邢福增論文《反右派鬥爭與中國基督教》:百家爭鳴實為引蛇出洞
2018年01月03日06時13分 上午 Posted.
.jpg) |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圖:網絡圖片) | 中國於1956至1957年間,整頓知識分子,發動反右派鬥爭,反右運動期間約有55萬知識份子被打成右派,這場運動在中共建國史中佔重要的位置。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7年12月號(總第164期)發表論文評析,並以基督教為討論重心,藉官方檔案及教會文獻,重構歷經1949至1956年革命洗禮及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國基督教捲入鳴放及反右的過程,其中特別關注反右派鬥爭對基督教的衝擊及其對中國政教關係的意義。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引蛇出洞 文中指出,1955年底,隨着中共以發展農業、工業為工作重點,中國的政治形勢稍呈寬鬆。毛澤東為爭取知識份子,在1956年4月及5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許多在鳴放中表達意見者,悉數被劃為右派份子。後來毛澤東更稱鳴放為「引蛇出洞」之「陽謀」,目的就是要將右派引出來。當時被劃為右派份子者涉及不同界別,包括民主黨派、教育、文藝、科技、工商、知識界等,其中較少為人關注的是宗教界。宗教界的反右運動,又以天主教及基督教所受的衝擊最大。 數名宗教界代表如吳耀宗、陳崇桂(基督教)及趙樸初(佛教),也發表對落實宗教政策問題的意見。
吳耀宗提出在貫徹宗教政策上出現「有形」及「無形」的問題。所謂「有形」問題,指全國若干地區在土地改革時被勒令暫停聚會的教會,至今仍未容許恢復禮拜,也有一些幹部制訂一系列的禁令,不准教會收取奉獻、不准修建禮拜堂、不准發展信徒等等。在「無形」問題方面,主要有兩種不健康的現象:一、有機關及學校對基督徒採取歧視的態度,無論其工作或學習表現如何良好,宗教信仰都被視為缺點,只要信仰基督教,就被看作是「有問題的人」;二、各地出版批判宗教的書籍中,有不少是「片面的、主觀的、不符合事實的、一筆抹煞的」,對宗教有不公正的看法,也無視中國宗教界的愛祖國、愛和平的運動。
陳崇桂在公開場合批評宗教政策出現偏差。他重申信教與否、有神或無神的問題,乃人民內部的思想矛盾,而非對抗性的矛盾。他引述幹部所言:「你們信上帝的人,要把你們的上帝丟在糞坑裏。」對於這種近乎侮辱宗教的言行,陳崇桂極為不滿:「在我們辯論有神無神的時候,你若侮辱神,褻瀆神的名,你若強佔禮拜堂……比挖我們的祖墳,給我們的刺激更大。」
他並指國內出版不少批判基督教的書籍,不少是「我們基督教自己神學院裏神學教授批判基督教的資料」,他們用「現代派」的科學方法來「批判聖經」。
反右鬥爭 基督教界被整頓
正當各地吹起鳴放之風,一股暗湧逆流卻已經在中共中央泛起。1957年5月,毛澤東寫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指民主黨派和高等學校中,「右派表現得最堅決最猖狂」,乘着鳴放的機會向黨進攻,企圖取代共產黨領導,並將之定性為具階級鬥爭性質的政治鬥爭。毛澤東決定發起一場對批評者的大清算與反擊——反右派鬥爭。按中共中央定義,「右派份子」即反對社會主義;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民主集中制;反對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以反對社會主義和反對共產黨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團結。 《天風》編輯部在6月下旬組稿表達「堅持人民立場,捍衞社會主義」。同時刊登上海市宗教事務局局長盛志明於6月11日全國三自常委會召開的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盛指出,鳴放的目的是幫助共產黨整風,但卻有右派份子乘此機會散布反黨、反社會主義、反對人民民主專政的謬論。
同年8月,曾在鳴放期間表示宗教政策存在「有形」及「無形」問題的吳耀宗,反過來批判社會上一般的右派份子,指「他們的野心就是要篡奪黨的領導權」。一場針對基督教的反右派鬥爭,即將全面觸發。
鬥爭延至基督教內
1957年10月28日至12月4日,全國三自常委會在北京召開第十次(擴大)會議,會議的重點就是要揭露和駁斥基督教內少數的資產階級右派份子,他們「披着宗教外衣,用兩面手法,以「為了信仰」、「為了教會」作藉口,破壞三自愛國運動,散布反動言論,欺騙和挑撥善良信徒,企圖達到他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目的」。
吳耀宗在會議亦指,社會主義教育就是「洗澡」,幫助教會人士「把一切污穢洗乾淨」,辨明「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大是大非」。
鬥爭致使教牧人員自殺
邢福增教授指,基督教右派份子名單,基督教界(不包括其他界別的基督徒)被打成右派者,已掌握的最少有近250人。當然,實際的數字肯定遠超於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反右而自殺的教牧人員如張海松、邵鏡三均是建國初期三自運動的積極推動者,最終在反右派鬥爭期間走上自殺之路,反映當時鬥爭情勢之兇狠以及當事人承受的沉重壓力。(待續)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