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我跟所有的基督徒是一样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一样的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唯一信仰是我的艺术,尤其喜欢西方油画,在中国美院油画系听肖丰院长的美学课程,听全山石和徐芒耀老师色彩技法,晚上沉醉在美院图书室里追寻欧洲大师们各个时期的杰作,细心研究他们的思想,观察画面构图,揣摩笔下色彩微妙变化。我在艺术海洋里吸收的营养多数是《圣经》故事,画面有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等油画作品。我的视觉艺术在这个时期为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
我的职业是山东省淄博市电影公司美术师,每月的工作非常繁忙。我要在电影上映前4、5天必须把绘制好的电影广告挂出,熬夜是我的家常便饭。长时间在灯下熬夜疲劳用眼的我,不知不觉视力出现了模糊现象,每到这时我就趴在桌前小睡一会,醒来看到画面清晰了些就继续画。
后来趴在桌前休息也不管用了,换了大度数的灯泡好了些,持续了几个月又不行了,眼前画面不光是模糊,还出现了黑影流动现象。这时,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我眼里黑影遮挡画面现象是眼底出血造成的,略有视网膜脱落,嘱咐我停下画笔休息,不然会失明的。可是,单位美工只有我一人,于是,我就一边画画一边治疗。
再后来,医生说我的视力没有好转,建议我去青岛治疗。青岛的医生埋怨我来的太迟,说我的视网膜萎缩了,恢复视力有难度。我在医生面前坚定说,"你们就拿我的眼睛做实验吧。"
手术是成功的,我看见手里的青岛地图非常清晰。我想像到自己又可以画画了,兴奋了几个小时。当天晚上打了个喷嚏,我的眼前顿时黑了。医生建议我去北京同仁医院继续治疗。
我把最后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北京同仁医院,我父亲陪我在医院挂上了专家号,老专家看后摇头说不能治了。我央求专家的医术把我眼前的视线拉回来。我说我是画画的,需要看见。老专家严肃认真的说了一句终身判决的话,说,"你想让我上天吗?"听此言,我感觉身子有种坠落悬崖的速度,我的唯一希望支柱在这里坍塌了,浑身无力的我没有了方向。
我的父亲扶我走出同仁医院,乘火车回到淄博,我熟悉的家里成了陌生环境,睁开眼是黑暗,闭眼是黑暗,黑暗整日里不停歇的缠绕我,1995年艺术无情的离我远去。
想想过去在艺术上的努力不能从我手上再现,泪水成了我的忠实陪伴。我除了难过就是难过,比我难过的是我的母亲,她为此发愁白了头,母亲为了儿子能看见就信了耶稣,母亲对我说,"儿子,信耶稣吧,他能让你看见。"母亲的语气令我感到吃惊。我的母亲是一位退休普通工人,没有文化,我疑惑不识字的母亲是怎么信了耶稣?我直白的对母亲说,"我在美院专门研究西方文化艺术,我知道耶稣是谁,耶稣是西方的宗教精神领袖,怎么能治疗我的眼睛?我不信。"
母亲为了让儿子能看见,隔三差五就领来两位阿姨给我读《圣经》。为了母亲的面子,我不好意思对两位有年纪的下逐客令,只好摆出样子耐著性子听她们念《圣经》,有意思的是,我从她们读圣经的字音里想起我在美院研究过的那些画面在《圣经》里出现了,这样一来,我就听的津津有味,而且是端正了心态听两人轮番念《圣经》。
从此,母亲带我出去聚会。几次聚会,我认识了一位爱主的姊妹,她叫吴倩,我们相互有了好感。一天,吴倩到我家看望,我大著胆子问她,愿意嫁给我吗?她说愿意。
我因治疗眼睛家境陷入贫困,父母给吴倩六十元买了一个新褂子,我们俩去百货商场花了三元钱买来一个红色双喜贴在门上。1996年,弟兄姐妹用自行车把吴倩从她的家里带了过来成了我的妻子。
1997年,儿子耿效天羊出生,儿子名字的含义是效法基督的小羊,因此家里充满了喜乐。喜悦的心里是亮光,脚前的路也亮了,我的艺术思路走动起来。失明后第一幅油画作品是组画,1,失落,2,泪水追铸著脚步,3,走出黑暗。
2001年为北京申奥喝彩,我创作了一幅20米×30米的巨幅油画《2008北京奥运圣火》,这幅作品被北京奥申委接收并永久收藏在中国体育博物馆。2002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吉祥物面向全球征集,我摸索著用剪刀设计的吉祥物"圆圆"被选中采用。2011年陶艺作品《快乐生活》在第三十七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评比中获金奖。
2017年"香港祝福亚洲华人艺术展"上丙烯画《最后的晚餐侧面肖像》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2019年1月澳门丰盛国度艺术展,陶艺作品《我的亮光》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展出。
同年10月,丙烯画《等候》在新加坡亚洲艺术展上展出。《等候》来源于诗篇中的"细拉",细拉的意思也就是诗篇音乐中的休止符。休止符在音乐中起到略略停歇的作用,虽是停歇但不是停止,这里的停歇是为了接下来的音乐更加连贯、流畅、和谐完美,又寓意著弟兄姐妹在神的面前顺服等候。
感谢神开了瞎子的心眼,我看见了,没看见,看不见了看见了。
专栏作者黑天烁(本名耿加勇),1959年出生,曾是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因长期从事绘画而失明。失明后,他通过信仰找到了内心的光明,由此开启了盲人艺术家的新旅程,并为自己起艺名为黑天烁,象征著信仰中的光明与快乐。他是中国残疾人美术家联谊会成员,目前担任淄博蹚月残疾人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积极从事盲人艺术的发展,通过陶艺与绘画作品表达深刻的内心感悟。
【当代艺粹】专栏由《基督日报》与"香港艺术动力"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