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影視
電影《1946》疑聖經誤譯同性戀有罪 教授斥轉移視線
2022年12月07日06時37分 上午 Posted.
 | » 《1946》宣傳片整合圖。 | 《1946》引發同性戀是否有罪爭議,該部新紀錄片聲稱聖經「誤譯」,導致基督徒誤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罪惡;不過,達拉斯神學院新約教授達雷爾·L·波克(Darrell L. Bock)卻反駁,問題不在於術語本身,焦點是其人的行為,切勿將問題焦點和視線轉移。 支持者:同性戀一詞出於文化變遷與誤譯 電影《1946:改變文化的誤譯》(1946:The Mistranslation That Shifted Culture)由自稱女同性戀基督徒莎朗·羅吉奧(Sharon「Rocky」Roggio)執導,試圖記錄「同性戀」一詞是如何在聖經的經文使用,並旨在提供「最近出土的證據挑戰了人們對LGBTQ+群體及其在神國中地位與根深蒂固的信念。」 根據羅吉奧的說法,同性戀這詞直到1946年才出現在任何版本的聖經中,當時聖經標準修訂版(RSV)的譯者在翻譯哥林多前書6章9節才使用這詞。標準修訂版翻譯團隊在1937年至1941年間完成哥林多前書的翻譯工作,該文本於1941年定稿並簽署。
這部電影的主要證據基於凱西·鮑多克(Kathy Baldock)和塔爾博特神學院畢業生埃德·牛津(Ed Oxford)的研究。兩人聲稱發現一封信寫給聖經標準修訂版翻譯委員會,是一位名叫「David S」的年輕修生寫給該會。
據電影網站稱,這封信「指出了同性戀一詞的誤譯和誤用可能帶來的危險影響」。
根據鮑多克的說法,翻譯團隊的成員審視1930年代後期的文化,試圖找到可以代表過度和虐待的男性性行為的現代詞時,同性戀這個詞在當時代表達了這些行為。
她質疑:「我們必須記住,1930年代人們對同性戀知之甚少,這是犯罪嗎?是精神病嗎?最終的翻譯是基於我們不再認為正確的假設。」並指,雖然相信聖經確實是上帝所默示的,但任何翻譯聖經的努力都會受到人類翻譯者的影響,他們確實生活在他們的文化中,知識受限於他們的時間。
還有,這些經文指的是那些「使用和濫用性行為以及使用和虐待他人的人」,但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都會犯上這兩點,所以是時候重新審視那些充滿假設的經文,並將它們帶入現代語境和現代語言中了。
反對者:非語言爭論 聖經表明上帝造男和女
達拉斯神學院新約研究高級研究教授達雷爾·L·波克(Darrell L. Bock)卻反駁,問題不在於術語本身,而在於它發揮作用的背景,切勿將問題焦點和視線轉移。
他引用利未記18章22節和20章13節,經文描述了任何一個男人與另一個男人的性行為,就像一個人與一個女人的行為一樣,都是一種罪過,如果用一般術語描述此類行為,而不僅僅是在濫用的情況下,就限制了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原意。
波克教授稱:「哥林多前書的段落只是詳細描述了行為中的主動參與者和被動的參與者,但無論是主動參與者還是被動參與者,討論的焦點是行為本身。」
此外,前同性戀者、協助教會了解同性戀組織Fearless Identity首席執行官路易斯·魯伊斯(Luis Javier Ruiz)認為,無論關於語言的爭論如何,這不僅僅是一個詞的翻譯。
他說:「縱使試圖從聖經去掉『同性戀』這個詞,但聖經貫徹地表明上帝造男和女,是創造的秩序和設計。」
《1946:改變文化的誤譯》現於紐約紀錄片節(DOC NYC)、紐約市及網上放映。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