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令人受创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硕士及价值教育硕士之课程主任郑汉文表示,香港自97之后经历"十年教育文革",包括办学法团化,去除教会的教育影响力;体制ABC改革,由英式旧制改为中、美式的三三四新制;还有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让一代人受创——包括领导思进退,教师大换血,家长忙走资,学生难适应。
教会学校传福音并生命教育
郑汉文表示,当前基督教教育出现两大路向,一是"福音教育",主旨让学生信仰基督教,教育成为传教的一个途径;但未信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意义难以说明;二是以"生命教育"重新诠释基督教教育,不用基督教的宗教语言去表达生命的光景,但这样教会学校与一般学校所倡导的生命教育分别不大。
教会学校可为洪水中的方舟?
郑然后以"教会学校可以成为时代洪流的方舟吗?"引子带出教会办学与香港教育的前景。他认为当今至少有两大洪流有待"方舟"解决,一是知识的洪流,人迷失于知识爆炸后的资讯社会,需要通识教育的倡议以通明之、超越之;二是价值的洪流,人迷失与工具价值观的流行,需要价值教育去扩展之、超越之。
他表示教会学校可以成为辨明真理、诠释生命、陈明道路的方舟。在言教上,基督教教师需要参与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教学;在身教上,基督教教师需要以生命见证何等价值更高贵,更可活;在环境熏陶上,教会学校可以成为人在路上栖息得到指引的地方。
当下可走寻路向
谁还需要香港的教会学校?郑认为青少年需要"安身的方舟",从生命得到成长;教会学校是家长好的选择,从而家庭蒙福,属灵上生养众多;香港教会学校未来还可能成为中国的"方舟",在更大的洪水淹没时提供教育救法。此外,通过教会学校让教会倡导的普世价,如行公义好怜悯等,能在青少年成长时作跨国交流。
教会办学当下需要做什么?郑认为破四旧之后就要立"四新",包括学校重建,建立教会领导的团队,为全港教师设立教师团契,培养教师成为教育上的"挪亚",建立家长团契,多解释教会学校的取向,然更多家长选择教会学校。
办学的坚持
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苏成溢牧师回应表示,教会需要明确为何要办学,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现实环境教会如果要坚持这些特别之处,需要以什么模式进行。
他表示据过去发展历史,教会办学,第一是为了继续传教工作,第二是为照顾贫穷人,让贫穷的孩子们可以读书,今日教会办学学要找出这个目的。他举例中华基督教会办学的目的是传道结合服务,培育丰盛生命,此外他认为教会继续办学,需要坚持学校有信仰的熏陶,去牧养学生,教会要投放更多资源去关怀和牧养学生,并订立新方案,促进学校、教长和教会的联合,成为互相支持关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