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在社交網站中看到一個轉貼,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更適合回應這些年青人的「心態」。社交網站引述比爾.蓋茲在一次演說中談到「年青人在學校學不到的十一件事」,第一句就是:世界是不公平的,習慣吧;第二句:世界是不會關心你是否有自尊感,世界希望你首先能夠有所貢獻;第三句:請你不要想一畢業就有高薪厚職等著你。我最喜歡就是第五句:在餐廳「反牛扒」並不是沒有尊嚴,我們的祖父母對「反牛扒」有另一解釋,就是機會。
不同意我的人或許會說,你太悲觀吧,太沒有改革精神吧。為甚麼凡事也要逆來順受呢?我們當然要為著我們的權益爭取、抗爭。昨天看到一報道,標題大概是女教師爭取穿褲權,終得最後勝利。緣於她在07年獲一學校聘用,誰知開學第二天校長便要求她一定要穿裙回校,她不肯屈服,因為壓力太大、因為覺得被歧視,故她幾個月後便辭職了。三年來她不斷抗爭、投訴,終於勝利了。我十分欣賞這位老師的態度,但對她的做事方法卻不敢苟同。欣賞的原因是這老師的堅持和做人的確很有原則,但在「這個世界不會因你而轉」的大前題下,你還未能夠做訂立規則的一位時,為了生活、為了不牽涉是非對錯的前題下,可以學習適應遵守規則嗎?穿褲穿裙本身並不牽涉道德的對錯,這是設立制度的問題。試問若星期一有位女學生要爭取穿褲權,後天又有位男學生要爭取在上課時不斷說話的「言論自由權」,試問一所學校怎樣運作呢?這位老師受過正統的教師訓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有堅持,但她卻因為穿褲穿裙而放棄手執教鞭如此有意義的工作。
看報道未必能瞭解整件事件,但此事件正好讓大家反思,究竟世界是否能因你而轉,假若不是,我們又怎能在原則和妥協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呢?可能現代年青人再不需像父母那一代「憂柴憂米」,才可撇脫瀟灑不幹就不幹,但正如比爾.蓋茲所言,不同公司就有不同的遊戲規則,若要在社會上做到撰寫遊戲規則的一位,那便要先練就堅忍不拔的態度,力爭上游,努力當上「話事人」便可如願以償了,而絕不是像時下年青人不喜歡就不幹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