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由中国神学研究院圣经科助理教授黄颂铉博士主讲,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干事、亚洲实践神学学会执委彭淑怡、宣道会北角堂动员培训系及社关事工科主任陈剑云牧师、观潮浸信会青少年事工林颕婷传道作处境回应。 研讨会上学者和牧者认同,在牧养教会受伤的信徒时不能只高举要复和,因为创伤不只是过去,更是持续性的。 "复和"和"医治"非处理创伤者根源问题 黄颂铉博士首先探讨了创伤牧养与新约圣经研究的关系。他指出创伤一般被定义为"一种令人震惊而毁坏心灵的事情",是一种意外的冲击(unexpected shock)和心灵的创伤(wound of the mind)。创伤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例如二战、严重冲突或天灾等。
在圣经研究和神学界,创伤是一个相对近代的专题。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伤如何对一个人或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如何看待自己和整个世界,以及身边的人、身份和价值观等。在圣经研究中,学者会留意创伤如何影响作者的生命和他对上帝的了解,以及他如何理解上帝的作为:"我们的重点不是刻意高举或去荣耀创伤,而是关注创伤如何影响作者的生命和他对上帝的理解。" 因此在创伤理论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传统神义论(theodicy)所发出的"为何上帝会容许苦难发生"的提问,而是关注当事人、即受创者在自己的苦难当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就像诸多的《诗篇》一样,创伤理论更多会关注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伤痛、失望、愤怒、诉求、绝望和希望,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寻求上帝的安慰和指引,而不仅仅是直接跳进"复和"和"医治"。
黄颂铉从《约翰福音》中反犹思想的研究和观察当时犹太社群之间的出现冲突和紧张状态。他认为,约翰似乎采取了一种基于创伤的牧养方法,专注于帮助那些因为被社群驱逐而感到受伤的犹太人。
然而,在二战时期,支持屠杀犹太人的人将《约翰福音》视为反犹的福音书,学者对此有两种解释。 在七、八十年代学术界有两种解析来驳斥。一方面,J. L. Martyn提出驱逐理论认为约翰的信徒在第一世纪遭到犹太社群的驱逐。另一方面,Adele Reinhartz的推进理论则指出,这些信徒是主动离开犹太社群,想要建立基督教为中心的新社会。
对照今天,约翰群体所经历的创伤与当前香港人所面临的挑战有著相似之处。在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方面,经常出现极端分歧,各种群体都在努力划定"自己人"和"对手",这种情况导致紧张的对立和出现受害者的心态。
进入创伤的世界 共情其感受
回应时间上,彭淑怡指出约翰群体与香港人目前都正经历著深刻的集体创伤,导致整个社群面临著存有危机,并可能动摇和改变他们的身份认同。
她解释道,约翰群体在当时可能遭遇圣殿被毁、耶稣被钉十字架及遭受迫害等困境,这些经历为他们带来了创伤,她形容是一种"集体创伤"。 而香港在社会运动期间面临"黄蓝"矛盾、过去人们很熟悉的那种所为国际地位、习以为常的秩序、信仰以致整个社会文化都感觉失效,慢慢出现一种持续对人和社会失去信任的感觉,整个气氛好像是一种集体哀悼我们失去了昔日的东西,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下去。
"原来创伤不是停留在过去,可能是一种更复杂并仍然持续的感情。当我们谈论创伤时,往往把思路很快就跳到可以为这群体做些什么,而不是进入他们的世界,以同情共感的视觉了解究竟他们失去了什么。当我们去了解他们的感受时,就会发现创伤者那份对未来不确定、无以为继的感觉。" 处理创伤的方式:"拥抱分裂" 那么信徒在教会面对创伤时,牧者可以怎样做?黄颂铉认为可以仿傚约翰展示"拥抱分裂"的牧养方式:不急于谈论和解、宽恕或爱仇敌,而是诚实地承认对敌人的恐惧和抵触,并在主内彼此相爱,以此来追随耶稣的教导。
他指出,传统的神学往往迅速要求复和与包容,强调爱与修补的理念,但其实每个群体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反应的步伐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受创的群体,把分裂视为处理创伤的"一种方式"是有其意义的。
黄颂铉进一步强调,正如圣经中有许多不同的书卷,四福音的作者也各有其焦点。信徒应认识到对创伤的回应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拥有多样的选择(a library of responses)。因此分裂是可以接受的,但过于严格地将人分为"自己人"和"敌人"会带来风险。因此应当保留一些灵活度。他问道:"在拥抱界线和分裂以保护群体的同时,这条界线是否可以是流动的?这堵墙是否真的完全不可以打开?"
新约中对于仇敌的态度是多元性的,例如马太面对当时刚侵略耶路撒冷的外邦人时,鼓励信徒去爱仇敌;而路加更进一步,将外邦人视为拓展福音的角色。此外,以弗所书则提到基督已经消除了敌对的两方,使之成为一体。
与受苦者共感的上帝
彭淑怡则指出,牧养受创者的首要的是肯定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她引用约翰福音第20章中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耶稣的空墓前流泪,而耶稣带有感情地呼唤她,这说明耶稣是那位与受苦者共感共苦的上帝。
她说:"尽管受创的群体可能还未能见到压迫或创伤的结束,但在约翰福音中,我们看到的是,约翰群体透过与受苦的耶稣建立联结,为他们带来了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