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 牧養研討會:牧者促擁抱受傷信徒勿急籲復和

FES 牧養研討會:牧者促擁抱受傷信徒勿急籲復和
(左起)陳劍雲牧師、黃頌鉉博士、彭淑怡女士。(圖:研討會視頻截圖)
在教會信徒受創傷,教牧往往為他祈禱,受傷者的問題是否就此解決?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3月23日在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九龍堂舉行「教會牧養研討會——創傷知情之牧養初探」。

主題由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黃頌鉉博士主講,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亞洲實踐神學學會執委彭淑怡、宣道會北角堂動員培訓系及社關事工科主任陳劍雲牧師、觀潮浸信會青少年事工林頴婷傳道作處境回應。 研討會上學者和牧者認同,在牧養教會受傷的信徒時不能只高舉要復和,因為創傷不只是過去,更是持續性的。 「復和」和「醫治」非處理創傷者根源問題 黃頌鉉博士首先探討了創傷牧養與新約聖經研究的關係。他指出創傷一般被定義為「一種令人震驚而毀壞心靈的事情」,是一種意外的衝擊(unexpected shock)和心靈的創傷(wound of the mind)。創傷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例如二戰、嚴重衝突或天災等。

在聖經研究和神學界,創傷是一個相對近代的專題。近二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創傷如何對一個人或群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如何看待自己和整個世界,以及身邊的人、身份和價值觀等。在聖經研究中,學者會留意創傷如何影響作者的生命和他對上帝的了解,以及他如何理解上帝的作為:「我們的重點不是刻意高舉或去榮耀創傷,而是關注創傷如何影響作者的生命和他對上帝的理解。」 因此在創傷理論中,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傳統神義論(theodicy)所發出的「為何上帝會容許苦難發生」的提問,而是關注當事人、即受創者在自己的苦難當中如何表達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就像諸多的《詩篇》一樣,創傷理論更多會關注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傷痛、失望、憤怒、訴求、絕望和希望,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困境中尋求上帝的安慰和指引,而不僅僅是直接跳進「復和」和「醫治」。

黃頌鉉從《約翰福音》中反猶思想的研究和觀察當時猶太社群之間的出現衝突和緊張狀態。他認為,約翰似乎採取了一種基於創傷的牧養方法,專注於幫助那些因為被社群驅逐而感到受傷的猶太人。

然而,在二戰時期,支持屠殺猶太人的人將《約翰福音》視為反猶的福音書,學者對此有兩種解釋。 在七、八十年代學術界有兩種解析來駁斥。一方面,J. L. Martyn提出驅逐理論認為約翰的信徒在第一世紀遭到猶太社群的驅逐。另一方面,Adele Reinhartz的推進理論則指出,這些信徒是主動離開猶太社群,想要建立基督教為中心的新社會。

對照今天,約翰群體所經歷的創傷與當前香港人所面臨的挑戰有著相似之處。在身份認同和政治立場方面,經常出現極端分歧,各種群體都在努力劃定「自己人」和「對手」,這種情況導致緊張的對立和出現受害者的心態。

進入創傷的世界 共情其感受

回應時間上,彭淑怡指出約翰群體與香港人目前都正經歷著深刻的集體創傷,導致整個社群面臨著存有危機,並可能動搖和改變他們的身份認同。

她解釋道,約翰群體在當時可能遭遇聖殿被毀、耶穌被釘十字架及遭受迫害等困境,這些經歷為他們帶來了創傷,她形容是一種「集體創傷」。 而香港在社會運動期間面臨「黃藍」矛盾、過去人們很熟悉的那種所為國際地位、習以為常的秩序、信仰以致整個社會文化都感覺失效,慢慢出現一種持續對人和社會失去信任的感覺,整個氣氛好像是一種集體哀悼我們失去了昔日的東西,這種感覺一直持續下去。

「原來創傷不是停留在過去,可能是一種更複雜並仍然持續的感情。當我們談論創傷時,往往把思路很快就跳到可以為這群體做些什麼,而不是進入他們的世界,以同情共感的視覺了解究竟他們失去了什麼。當我們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時,就會發現創傷者那份對未來不確定、無以為繼的感覺。」 處理創傷的方式:「擁抱分裂」 那麼信徒在教會面對創傷時,牧者可以怎樣做?黃頌鉉認為可以仿傚約翰展示「擁抱分裂」的牧養方式:不急於談論和解、寬恕或愛仇敵,而是誠實地承認對敵人的恐懼和抵觸,並在主內彼此相愛,以此來追隨耶穌的教導。

他指出,傳統的神學往往迅速要求復和與包容,強調愛與修補的理念,但其實每個群體面臨的情況各有不同,反應的步伐和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面對受創的群體,把分裂視為處理創傷的「一種方式」是有其意義的。

黃頌鉉進一步強調,正如聖經中有許多不同的書卷,四福音的作者也各有其焦點。信徒應認識到對創傷的回應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擁有多樣的選擇(a library of responses)。因此分裂是可以接受的,但過於嚴格地將人分為「自己人」和「敵人」會帶來風險。因此應當保留一些靈活度。他問道:「在擁抱界線和分裂以保護群體的同時,這條界線是否可以是流動的?這堵牆是否真的完全不可以打開?」

新約中對於仇敵的態度是多元性的,例如馬太面對當時剛侵略耶路撒冷的外邦人時,鼓勵信徒去愛仇敵;而路加更進一步,將外邦人視為拓展福音的角色。此外,以弗所書則提到基督已經消除了敵對的兩方,使之成為一體。

與受苦者共感的上帝

彭淑怡則指出,牧養受創者的首要的是肯定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她引用約翰福音第20章中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耶穌的空墓前流淚,而耶穌帶有感情地呼喚她,這說明耶穌是那位與受苦者共感共苦的上帝。

她說:「儘管受創的群體可能還未能見到壓迫或創傷的結束,但在約翰福音中,我們看到的是,約翰群體透過與受苦的耶穌建立聯結,為他們帶來了一種希望。」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