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Sir:《那些年》學親子

呂Sir:《那些年》學親子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港大熱,取代《無間道》成為港史最賣座華語片第五名。
過去一星期,無論在講座後或是電郵中都有很多朋友跟我分享了有關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心得,當然還有家長已很急切的問:「怎樣可以學通識呢?真的有些情節教壞人呀?是否真的如你所言可以是一場親子的電影?不會教壞她嗎?」我留意到幾位家長的疑問中,有一點幾乎是共通的,就是家長真的很怕子女被教壞。但問題是當我們採取那麼「封閉」和「直升機式」的教養模式,他們就不會學壞嗎?學壞的機會率真的會低一點嗎?

有一位肯定是忠實讀者的家長,每一次專欄刊出後,未到星期一的夜晚,她便已回應我當日的專欄。上一期<沈佳宜>刊出後,她當天電郵給我分享覺得這齣電影如何好看、如何感動。我知道她有一對可愛活潑的子女,我就問她兩個問題:「劇中有五個男孩子,兩個女孩子,你最想你個囝囝成為當中哪一個?你的女兒這麼漂亮,又那麼多才多藝(因為她三歲時已勝出選美比賽,並且由香港小姐頒獎給她呢),你害怕她因男孩子不斷追求而把持不定嗎?」很欣賞她坦誠的回應:「如有着柯騰般個性的兒子是充滿挑戰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劇中的他對學業沒有信心和不感興趣,父母應從小給予支援和鼓勵,並讓他參加自己喜愛的運動提升自信和成功感!接納孩子在成長種種的改變,做他們的朋友,尊重和讚賞孩子。至於有個又靚又叻的女兒,當然既幸福,又擔心!我的心得:更加要關愛、鼓勵她,高處不勝寒,她自己對自己也有相當的壓力,替她分憂、誠意溝通、一起扮靚、培養共同喜好、分享交友戀愛經驗,盡早灌輸性知識和性態度(以聖經的教導為原則),縱使女兒多人追也不用怕,只要適當處理異性朋友關係,享受獲欣賞的過程,謙虛以誠待人,讓她投入學習自己的興趣和團體生活,媽媽就是陪伴女兒走過成長每段路的知己和玩伴。」

在她的回覆中,看到「接納孩子的成長」、「做孩子的朋友和玩伴」、「讓孩子有空間」,你看電影時,你可以看到柯騰的親子關係極好,他的媽媽明白他成長對性、對交友、對功課的困惑,沒有迫他,只是在旁鼓勵。他除了在求學時期還未有人生目標外,有一幕我是極為欣賞的,就是在沈佳宜最脆弱時,她向柯騰求助,下大雨的時候一個哭得像淚人的女孩子,他沒有乘人之危,只是輕輕搭著她的肩以示支持。如果你是沈佳宜的爸爸和媽媽,你能夠做到若女兒要求助時,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你們嗎?而不是在三更夜半下著大雨,她只能選擇走出外邊致電一個男孩子。你只是顧及讓孩子學習這、鍛鍊那,這些可以讓你們的親子關係增加一點嗎?這些「portfolio」可以在孩子面對成長困惑時產生「支援」作用嗎?孩子的成長需要你的陪伴與支持,「成長」這課題就是通識六大範疇之一,讓你們都成為孩子的通識導師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