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学校里面有两种大学,一种是用比利时文读的大学,一种是给外国人到那边留学读的大学。如果你从鲁汶大学毕业的时候,拿的毕业文凭是比利时部门颁发的,你的程度就高很多;如果是国际部门颁发的,你的程度就低很多了。为什么?不是这所大学看不起国际人士,也不是看不起外国学生。因为这些来读的人以后将要回到本国去管理他们的国家。这所大学知道许多外国来读的学生程度比较低一些,当他们读毕业了,不必面对比利时当地的人那么高的要求,回去就有足够的份量来应付他们国家没有像欧洲那样严谨程度的需要。
这位同工的女儿考上的是比利时部门的学校,不是国际部门,所以她的程度相当高。当她考上鲁汶大学,就读以前,她的高中老师发给学生避孕丸,要每位学生吃避孕丸。当这些高中生拿到避孕丸,每个人都吃的时候,这位女学生说:"我不需要。"老师说:"不可以!政府规定高中的女孩子都要吃避孕药。"她再说:"我不需要,我有自己的避孕丸。"老师问她说:"妳有什么避孕丸?哪一个厂做的?叫什么名字?"她说:"我的避孕丸叫作耶稣基督。"全班就笑起来了!这老师就以为她开玩笑,就说:"无论如何妳一定要吃。"她说:"无论如何我不吃,因为我是敬畏上帝的人,我有耶稣基督住在我心里面。"她们继续再取笑她。
当她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从美国飞到比利时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我不会参加我自己孩子的硕士毕业典礼,直等到他们拿了博士学位,我才会去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但这位同工的女儿为主做了这么美好的见证,为了他女儿曾经作了这样的见证,所以我一定要去看她。当她拿到毕业文凭的时候,我为她非常感谢上帝。这是圣洁家庭为主作的见证,一个亚洲人在欧洲为主作的见证。感谢上帝!这位同工的女儿因为看见世界的败坏而内心忧伤。哪一种基督徒会有这种圣洁的感情呢?就是内心有主,已经有主给他圣洁标准的人。有这种标准的人才会用这个标准去对照,看见这个世界不像样,然后为此感到痛苦。
我们的感情是圣化的吗?我们的忧伤是圣洁的吗?如果我们的忧伤是圣洁的,让我们为世界的败坏忧伤,让我们为道德的低落忧伤,为在学校里与我们一同读书的人,或者与我们一同教书的人,或是在公司里与我们一同上班的人,四周的亲人与朋友,他们所讲的话,他们所想的事,他们所看的,他们所做的那些下流、没有标准、败坏行为,我们为他们忧伤。
基督徒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们的未来是归属永恒的主,在圣洁的国度里面,与祂合而为一,所以我们应当在今生预备来生,在暂时预备永恒。三千年前,先知阿摩司说:"你要预备迎见你的上帝"(参:阿摩斯书:4章12节)。当你见祂面的时候,如果你在罪恶中间,就很羞愧。当你见祂面的时候,你是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你没有办法辩明,你真正有属于主的生命。当你见祂面的时候,你满身污秽,你要羞愧。求主帮助我们,"凡向他有这指望的人,就洁净自己"(参:约翰壹书:3章3节)。
每时每刻洁净自己,就像一个新娘穿了一件新娘衣,当新郎来迎娶她的时候,不会因为新郎迟了两个钟头,她说:"我先去放风筝好不好?我先去玩水好不好?我先去跟小孩子跑来跑去,然后玩玻璃球",等玩到一半的时候新郎来了,发现她满身都是脏的,她喝了咖啡滴了好几十滴在衣服上,她玩了肮脏的泥土,洁白的新娘衣也变黑,绝对不是如此!我们绝对不是如此。所以圣经说"凡对耶稣基督再来有指望的人,就洁净自己",这是基督徒圣洁动力的来源之一。当你真正盼望耶稣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鞭策自己。当你真的盼望耶稣基督再来,你一定会自己省察自己,自己责备自己,自己对自己说:"我要过圣洁的生活,等候祂来。"
如果你到巴黎奥塞美术馆 (d'Orsay Museum) ,你会发现有一张图画,挂在整个博物馆正中的地方。那幅图画是描写罗马帝国衰亡以前淫乱的生活。那幅图画中间,旁边,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抱著很美丽的女人,她们的身材美到一个地步,就像天仙一样。印尼有一个人为了他女儿结婚,他把整间旅馆四边的墙壁,用仿制的美丽大图画重新装饰。单单为了那些装饰,他花了非常多钱。他是一位基督徒的哥哥,认识他以后,我向他传过福音,所以婚礼当天我去见他,握手致意后就回家。我在婚礼会场看到那幅画,后来见到他弟弟的时候,对他说:"你哥哥那一天孩子结婚,挂那幅画是不对的,因为那是淫乱的图画"他说:"是吗?"我说:"当然是啊。"他说:"怎么会这样呢?"我说:"因为你们不懂,没有文化修养,所以看到美丽的图画就挂在那里。但那幅画的题目就是『罗马帝国灭亡以前的情形』"。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见妖孽"(参《中庸》二十四章)。这句话是提醒世世代代,妖孽出现的时候,就是灭亡要来的时候。可惜的是,妖孽都很美的,当这些妖孽以美女、美男的身份出现,而道德的丑恶被遮盖的时候,你的良心就黑暗了。如果连基督徒都与世界同流合污,那么,世界就没有盼望了。今天有哪些圣徒,心为道德败坏的社会伤痛?有哪些人的忧伤是被圣灵圣化的?让这些人跪下来代祷,哀哭,在神面前呼吁,求主赐下复兴,从教会开始,求主复兴教会,从你我开始。
(注:本文转自唐崇荣国际布道团脸书,编辑摘录自唐崇荣牧师查经讲道,未经讲员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