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郁:思想、文字、和交流 編輯室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上午6:28 这些年来,我在和弟兄姐妹的交往中,不时会接触到一种极端的反智倾向,认为神的道是在生活中彰显的,不需要任何思想和文字。耶稣在传道时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们甚至会婉转地批评我:有几个人在读你写的东西呢?听到这些带著善意的批评,我心里诚惶诚恐,并在祷告中求问神:自己是不是想的太多、写的太多,而忽略了神的旨意,从而没有在生活中彰显神的道?求神的怜悯!我慢慢体会到,人的生活不能没有思想!神的道之传承不能没有文字! 语言受思想的影响 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按照本能生存的,在生存中,哪种欲望占主导地位,它就在哪种欲望的驱动下去做什么事。它的生存是直接的,不需要在满足欲望这个动作开始之前进行判断选择。但是,神赋予人以灵,因而人的生存是间接的。也就是说,他在思想中进行判断,在判断中进行选择,并在选择中进入生存。没有思想,则无法生存。因此,人是有思想的。每个人都有思想,有些人想的多一些,有些人想的少一些。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否说,越少思想,就越能按照神的旨意做事呢?!或者说,思想越多,是否离神的旨意就越远?!——我想不是这样的。 人是在语言中思想的。没有语言,人就不能思想。当然,人可以在不同语言中思想。在不同语言中思想,其性格也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语言来谈论思想。许多弟兄姐妹往往困惑于语言的有限性,认为现有语言不足于表达我们对神的思想。于是,他们努力追求摆脱现有语言的限制,采取其他方式来建立和神的关系,如默想(放弃语言)或方言(属灵语言)等等。这种放弃语言的作法,等于放弃思想。其实,人们在默想之后或讲完方言之后,还是要把自己从神那里所领受的旨意用语言说出来。否则,他们无法和众人分享神的旨意。而且,他们所领受的神的旨意也无法主导他们的思想、判断、选择,无法进入他们的生存。 语言变成文字影响更大 语言在文字中走向完善。语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一种是文字。相较于口语,文字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思想。实际上,即使是极端的反智主义者,也不会否定文字的重要性。圣经便是用人的文字写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圣经。我们知道,早期教会的使徒们在传播基督福音时尚无成文圣经。他们所宣讲的都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当他们在圣灵的带领下"想起"耶稣的话时,就充满激情且大有能力地去宣讲基督福音。说者、听者同时被圣灵大大地激动。在教会历史上,因著使徒们的福音宣告,很快地,基督徒人数不断增长;各处教会不断涌现。 这个时候,基督徒之间出现了冲突。这一点不难理解。其实,一群人听完一个人的演讲之后,如果要他们重复演讲内容,不难发现,这些重复是彼此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这涉及听众的生存关注和理解能力。对于使徒们的福音宣告,虽然大家都受到同一圣灵的感动,但是,各人的生存关注不同,理解能力亦有差异,众人从使徒那里所领受的具体内容是不相同的。当不同理解碰在一起时,冲突在所难免。究竟谁对谁错呢?如果使徒还在,争论双方可以去求证于使徒本人。如果使徒不在,争论就无休无止。这便是早期教会的权威问题。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章10-17节,谈到哥林多教会的纷争。他指出,哥林多教会的纷争各方都在诉求权威,通过强调自己的施洗者的权威性,来加强并提高自己的地位。其实,这类纷争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教会中,并且一直到现在。如何解决这类纷争呢?有些纷争出于误解。对此,当面说说彼此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有些纷争涉及基要教义和神学立场,争论双方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对此,当面争论往往越争越糊涂,越争隔阂越大。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立场之争,双方都需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文字。 诉诸文字的好处 通过文字形式进行争论至少有这些方面的好处。首先,由于争论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场,甚至认为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才是对神的话的正确理解,因此,争论双方都把自己放在真理的位置上,使争论充满激烈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激化情绪对立完全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双方需要在时空上保持距离,并进而稳定情绪,在祷告中重新思考对立立场,清理自己的思想。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26-27节中谈到:"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实际上,带著情绪的争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魔鬼的利用有可乘之机。当我们遇到一些当面争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使争论不受情绪影响,我认为,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次,诉诸文字可以有充分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并且对对方立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人在情绪中是不思想的。无论是快乐还是愤怒,无论是悲伤还是欣喜,无论是得意洋洋还是焦虑重重,在这些情绪中,人往往停止了思想。没有思想,人就只能断断续续,且凌乱不堪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同时,自己的思想没有理清,也就无法充分理解对方。然而,当我们搁置自己的情绪而诉诸文字时,就可以字字句句斟酌,使用恰当的字句和语气,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 保罗说:"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我们诉诸文字进行思想和交流,如果没有圣灵的带领,无论写下什么,都毫无益处。文字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立场的。如果没有圣灵在心中的感动,勉强著书立说,所表达无非是自己的心思意念,那么,即使表达的很清楚,因著双方的罪性,彼此还无法进行交流。没有圣灵感动的文字是死的文字。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圣灵的文字! 愿神把这样的汉语文字丰丰富富地赐予华人教会!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2012年3月刊: 《传扬》杂志2012年3月刊。 http://magazine.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67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