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届"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在天主教圣犹达堂举行,来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及孔教的领袖代表发表各宗教信仰对财富与人生的看法。
基督教角度
《圣经》旧约及新约有大量有关财富的教导。基督教代表、建道神学院教授郭鸿标牧师重点式地概述了当中的财富观。他总括旧约教导财富是神的祝福,人要先尽本份责任,神必赐福。钱财不能交换生命,以及人要作愿意分享财富的管家等。新约教导财富是神的礼物,但财富可以使人远离神。但是耶稣基督教赎转化人的生命为神的管家,人应分享财富,让人经历爱与关怀。
他又阐述了第1至5世纪基督教领袖的财富观,借助四位教父的思想,包括亚历山大的华利免、迦太基的居普良、安提阿的约翰屈梭多模及希坡的奥古斯丁,他们将耶稣的谈话视为规范与命令,认为圣经教导崇尚简朴生活、乐于扶贫、甘于贫穷等苦修精神。
反思到今天当前的经济处境时,他表示基督教财富观著重知足感恩,又强调经济公义,鼓励分享财富回馈社会等。他提出比尔‧盖茨、毕菲特、李嘉诚、施永青、余彭年等富人将财富捐出来的行动值得欣赏,促请社会每个人都思想如何使用神所赐予的福份和恩赐,并如何用财富回馈社会,成为其他人的帮助。
佛教角度
佛教代表宽运法师甫开腔便说了一个故事。一天释迦牟尼看到路上有一罐金银,便说它毒蛇。一个穷人捡起来,发了财,买了房子,并向邻舍炫耀自己的财富。不料官府知道了,把他抓起来,惹上杀身之祸。未遇到这个"财"还好好活著,得到了反带来死亡,所以释僧说这是毒蛇。
法师解释,佛家亦将钱财视为托管的。佛家有"五家夺财"之说,财富会因水劫、火劫、贼劫、官劫和恶子劫而转移,故不足惜。但人要追求精神财富,所谓"七圣财"指信、戒、惭愧、施等,视之为"大智慧",在大智慧中看到生命的无所执著,并强调从布施而得福,创造真正人生幸福。
伊斯兰教角度
伊斯兰教代表杨兴文教长表示伊斯兰教有严格课捐的规定,将处理财富的态度提升至信仰层面,成为对信徒的命令,是当负的责任。总括而言,伊斯兰禁止信徒迷恋金钱,以平常心对待财富,不把财富视为首要追求目标。也不允许信信有吝啬行为。对信徒有除去开支后将一年所余的2.5%捐给贫穷人的法定课捐标准。
此外,伊斯兰亦视人为其信奉的安拉的"代治者"。财富是安拉对人的恩赐,同时亦考验。管理得好会得到安拉的福份,如健康、安康,但管理不好的话,会有惩罚,会有天然灾害令你失去财富,变得一无所有。他们视积极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为对安拉的敬畏,每一个人都要培养富足安乐时他会感恩,遭到不顺心时仍会忍耐并坦然面对的人生态度,认为如此生活会是美好的。
道教的角度
道教代表汤伟侠博士表示,道教视财富和人生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多元共处。道教认为金钱有三种"根性",是贫民的"命根"、善人的"福根"和恶人的"祸根",能否作快乐的神仙视乎人如何运用金钱,能否在适当时候"身退",为自己留下精神空间。
他表示道教追求"适宜"的中道思想,在物欲和钱欲上该舍则舍、贵生重己、中和包容、轻名薄利、知足知止,便可得生活美满,精神健康的人生智慧。
天主教角度
天主教代表陈秀娴博士先带大家反思了什么是财富,有没有一个基础作为生命的基本价值﹖一首诗歌说"你们先寻求天主的国,其他的一切都会赐给你们",耶稣又对富家青年说要卖掉财产分给穷人,并要跟随祂,确立真宝藏在天上,一必须舍弃现世一切全心全力全灵全意爱主爱人的核心价值。
在这对财富观念的基础下,人应以服务他人、爱护他人为基要,且以正义、公益,并使人得到爱和喜乐为核心。她赞赏了数位天主教的圣人贤士,包括十九世纪、将穷人视为教会的财富的圣云先及四世纪将自己的外衣分割给路边贫穷人的圣玛尔定主教,表示如果人的心放在天主里,寻求祂、跟随祂,其他一切都会跟著过来,或健康、或智慧、或喜乐、或爱情,甚至是失败、贫苦、不如意的事都能转化为天主的爱和能力,令人与创造主更亲近。她以一句心声作总结:"主是我的智慧、能力、福分、万有,有主同在就是善的根基、根源和一切的万有。"
孔教角度
孔教代表胡国贤校长代表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发表了他的论文。他表示归根究底,孔教强调以人为本,以此为基础追求财富,以及运用财富帮助人改善生活。儒家强高"仁、义、诚、和","仁"者爱人,用爱心治理,管理企业时以人为本,并重视用财富回馈社会。孔教思想中,"义"和"利"可并存,但出现两者矛盾的处境时,要"以义制利",比较下,要以利思义,别见义忘利;此外孔教将公利放在私利之前,重视公众利益。
此外亦孔教亦重"以诚待人",诚和信如钱币之两面,"诚"为内在生命,"信"为外在体现,使人互相信任和与亲和。最后胡校长亦提到孔教重"以和为贵",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亦重视人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和"即"和谐",在各人有所差异时如何将个人和整体关系处理得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重个人的发展之余要同时重人际的和谐;重视人个人发展外亦须重视彼此协调,这是营商之道。
座谈会主持周景勋神父表示,是次座谈会尝试从不同宗教的角度,就"财富与人生"的题目给大家多元性的反省,望借此唤起人性的善,在精神与物质生活上找到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