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大因素,阻碍了教会培育向耶稣全然委身的、自发而倍增的门徒。
五、教会领袖不愿呼召人做门训
教会领袖们似乎不愿重申耶稣明言的门训条件。我们假设,叫会众舍己,他们便会逃到附近的教会去。所以我们降低门槛,讲道的信息都是只关乎自己,而不是唯在耶稣里舍己,才能找到自己。我们若传讲一个无关痛痒的福音,最终是一场幻灭,因为它不会照所应许的拯救我们。我们只有照耶稣的规条行事,祂才会喜悦。而教会领袖们不愿呼召会众委身,也许暴露了个人的某种恐惧,或许我们怕在众人面前活出传讲的信息?是否因为我们想要脱身,所以对会众设立高标准?容我改述Willard的话:当下这种素质的门徒,并非与领袖能力无关,恰恰相反,这正是原因所在。
六、错误的教会观
这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时代,基督徒群体已然四分五裂。教会任由信仰私人化的潮流削弱了群体的紧密联系,动摇了门徒形成的基础。保罗说,"你们就是基督的身体,并且每一个人都是作肢体的。"(林前十二27)我们作为信徒的身份,是在群体中被发现和塑造出来的。在教会中,我们的个人特征得以保存。若脱离了教会,我们也就失去了个体身份。我们的价值在于,运用独有的属灵恩赐去建造教会,完成上帝托付的使命。基督徒的生命,有其固有的共同特质。
七、没有明确的成长路径
大多数教会没有一套公开、明晰而成熟的门训方法。如果造就门徒是教会的首要任务,难道我们不该期望有一些普遍能够接受的在基督里成长的途径吗?很少能找到教会有考虑周详、易于掌握的方式,让人借此培训成为自发的、倍增的、向基督全然委身的跟随者。我们的心里没有目标,所以也就没有路径提供给想要了解门训涵义的人。
八、缺乏个人门徒训练
造成之前七种基督徒生活缺憾的主因,是人们没有参加过个人门训。门训的真正意义是"在一种负责任的关系中,经历一段时间和过程,带领信徒在基督里成熟长大。"动机和自律最终不会通过诸如听道、上课、参加团契等途径产生。而是在一个高度负责、相对透明的关系里,以真理为中心、三到四人的小型门训小组中,方能产生。
*******
作者: 欧格理牧师。蒙允载自《使者》杂志2011年11/12期(http://afcinc.org/LinkClick.aspx?fileticket=aRkEsBWT2IM%3d&tabid=3250&language=zh-HK)。
本文由徐戈摘译自Greg Ogden的著作 Transforming Discipleship: making disciples a few at a time,陆尊恩审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