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組織擬建全球第二高觀音像 將對香港文化影響深遠

「不單純是宗教事務,更應被視為影響公眾的社會事務」

佛教組織擬建全球第二高觀音像 將對香港文化影響深遠
有佛教組織計劃在大埔興建「慈山寺」,包括一座76米高的戶外大型觀音青銅像。有人撰文表示,一旦此計劃實現,該銅像將成為全球第二高之觀音像,更會成為香港的文化標誌,影響人的精神層面和世界觀,對整個城巿的文化將帶來重大影響。因此不單純是宗教事務,更應被視為影響公眾的社會事務。

當異教神像成為文化標誌

正覺蓮社向城巿規劃委員會申請在大埔洞梓興建「慈山寺」及該觀音像,由於有關計劃可能會引起環境和交通等問題,城規會收到200多個公眾反對意見,其中包括當地居民、學校及環保團體。

《時代論壇》一署名「大麥餅」之信徒所撰《當異教神像成為文化標誌》一文中指出,「擬在大埔洞梓興建的觀音像有三十層樓高,將成為全球第二高觀音像,若然成事,它將會成為地區的標誌性建築,超越了一般宗教目的。」

文中提到一個城巿在推動旅遊業時,文化標誌將廣泛被採用,如文化中心、青馬大橋和天壇大佛等均大量被於宣傳,以吸引各地的人前往一看。作者寫到:「我相信香港巿民普遍都認同文化中心和青馬大橋的代表性和價值。但至於觀音像,香港巿民大都認同拜觀音的信仰嗎?」

文化標誌將塑造社群文化,影響人的精神層面和世界觀

作者更提到當一個建築物被看為某地區的標誌性建築時,它亦將成為該地的文化標誌,「文化標誌作為傳播文化精神的媒介,它能強而有力地塑造社群文化,影響人的精神層面和世界觀。」文中舉例美國的自由神像不單塑造了美國文化,更深化對國對自由民主的信念。

因此,作者認為大型觀音像的建立應被視為影響公眾深遠的事情,受影響的巿民和團體都有權向政府提出抗議。

文中又表示,有些牧者在教會圈子中也呼籲信徒起來提出反對聲音,然而未有得到廣泛回應。

1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