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城《洞察世情》探讨"Labubu热潮"背后的灵性现象

梁燕城、曹希铨、徐树荃 玩具文化瞥见灵性的失落

梁燕城《洞察世情》探讨「Labubu热潮」背后的灵性现象
梁燕城、曹希铨、徐树荃分析Labubu热潮背后的灵性现象。(图:网络图片)
梁燕城博士近日在节目《洞察世情》中,与嘉宾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树荃博士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校长曹希铨博士一起探讨当今中青年人为何迷上Labubu,并从玩具文化中观察到人类灵性的失落,并谈论其出路。

梁燕城博士:Labubu提供移情作用

Labubu的外表顽皮,色彩粉嫩,受中青年族群迷恋。梁燕城博士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中年的一代,童年时曾想拥有却无力购买玩具,长大后透过购买这些玩具来满足自己未竟的心愿;第二,在过去的年代并没有绒毛公仔这类玩具,而绒毛公仔带给人可爱善良的感觉,尤其在当今世局动荡、令人感到无法控制的纷乱中,透过购买和亲近一只公仔,能带来一种被爱的感觉,属于"移情"的情况。 第三,Labubu本身具有独特设计特色:大大的耳朵代表善良,眼睛大大显得十分有趣,而牙齿则予人顽皮感觉。男性版本的Zimomo不仅吸引女性,连明星和歌星也纷纷购买,形成一股热潮,使得这些玩具愈来愈值钱。许多人出于"人有我有"的心态,既能够建立人际关系,又可以追星,觉得跟上潮流。 曹希铨博士:世事动荡人心寻求安全感 曹希铨博士表示,人内心深处感到世事动荡不安,难以找到稳定的依靠,而这类玩具为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他举例,家中保存著一只玩具狗,是爷爷送给孙子的礼物。无论玩具多么残旧,他们始终舍不得丢弃,因为背后承载著一种情感的联系。 从神学角度反思,人不仅对宠物,甚至对没有生命的物件也会产生感情,凉于神所创造的万物都是美好,即使"死物"人也能与它情感交流,就像中国古代被贬的官员,也常对山水大自然寄予情感。

徐树荃博士:受欢迎背后为盲盒及沉迷成本效应 徐树荃博士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分析,指出Labubu在市场上的成功推销策略。

首先,Labubu营造了一种"盲盒赌场"的消费模式,有学生连续挑选多个盲盒后,终于在第20次选中自己喜欢的款式,感到非常开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得到朋友赞赏,有一种很威风的感觉。

徐博士分析:"这就像在赌场赌钱,输了一百元后继续赌二百元,再输再赌四百元。Labubu也是如此,开了一个盒未钟意,就会继续开第二个,在行为经济学中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即使消费者在开到第十个盒时找到心仪款式,仍不愿停止,继续购买,在管理学上称为『沉迷成本的谬误』 (Sink Cost Fantasy)。" Labubu另一厉害之处,是将原本没有价值的物品转变为具有高价值。例如某些款式在拍卖中价值高达百万,类似加密货币市场中无实质价值的资产被赋予价格。他进一步分析:"Labubu利用这种模式创造出一个独特市场,许多人未必有足够资金投资加密货币,转而购买Labubu产品。原本一只仅售29元的公仔升值至500元,形成一种奇妙的经济效益。"

寻找内在灵性的根源

面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焦虑,令人感到濒临崩溃,失败率高情感成本又沉重,人类心灵的平安何处寻?

梁燕城博士强调满足不能靠玩偶,因为人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他提到自己有27年在中国农村帮助贫穷的留守儿童,筹款助他们读书,许多孩子感受到被爱感动落泪。其中一位小女孩如今已成医学院院长,只因当年梁燕城对她说了一句"妳很重要"深受感动,改变生命的轨迹。

"人一旦接受爱,就不会忘记,并且能继续去爱身边的人。"梁博士说:"在可怕的世界中,满足不能靠沉迷玩偶,而是要寻找到内在灵性的根源,与宇宙的价值、宇宙的慈爱作终极结合。这样,生命就会找到丰富而充足的内涵。"

他又说:"无论成功失败、顺境逆境,只要有爱的人在身边,而我们也能爱他人,就能活得快乐。"

曹希铨博士则认为Labubu是没有生命的物件,虽能带来某种满足感,但人更需要"向内寻求",生命不断被更新。 他举例教会中许多人因惧怕关系伤害而未进入婚姻,但要成长就必须经历磨练,他说:"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之间能建立爱的关系,总比心灵与死物之间的关系来得更好。" 是次节目内容来自梁燕城博士官方频道8月13日播放的节目《洞察世情》。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