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歌】玛沙达古战场 編輯室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上午8:17 与其说死海是以色列东南边境上天然的保障,玛沙达山(MASADA)无疑的就是西南边境上天然的堡垒了。 玛沙达一字,在希伯来文意即峭壁。此山东、南和北三面都是九十度的峭壁,在犹太的沙漠中,兀然高耸仿佛海洋中的一个岛屿。东边附近的死海是低于地中海一千二百八十六英尺的内湖。而玛沙达是高于海拔一千八百公尺高山。这一显著的对比形成了世上罕有的形势。玛沙达山自然就成了以色列南部看守门户的一个哨兵了。 山与陆地之间,设有缆车,从山的东侧搭缆车到山腰,然后沿著台阶,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山顶。玛沙达的山顶,长有一千九百公尺、宽六百五十公尺,与中国山东的"崮"山类似,山顶是一大平原。在山北部的地方,原来建有希律的行宫。他是经罗马的元老院通过下令任命他为犹太分封的王,在历史上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具有惊人的建筑天才。他在耶路撒冷为自己所建的宫殿,在罗马时代是全国排名第三大的宫殿。在玛沙达山行宫的设计分成游乐的和居住两处。后来在地震中倒塌,如今只是乱石、残墙断柱,一片凄凉。他统治作分封王三十四年,不顾百姓的疾苦,苛捐杂税,以钱财讨好罗马的权贵,同时,以严厉的手段对付犹太境内的异已,曾经屠杀四十五名议员,为了要杀害刚生下来的婴孩耶稣,他曾经下令,在伯利恒四境之内,把两岁以下的男孩都屠杀尽。这都是历史上确凿有证的事实。 玛沙达山上,除了希律的行宫以外,我随著导游到古代储粮的十一个仓库,犹太人的会堂,遗留下来古代犹太人的厨房。烧鱼的炉灶与煮一般肉或菜的炉灶是分成两个。还有游泳池,以及挖掘出来,犹太人古代地上瓷砖砌成美丽的图案,由这些遗址,可以窥见,他们已经达到相当智慧,文明相当高的程度。 我站在山顶,眺望东边的死海,仿佛狭长的一片树叶横在地上。俯视山下的房屋,小的犹如一个鸽笼。一望无垠的沙漠,仿佛一片黄色的汪洋。正如杜甫诗中所说:"海到无边天作岸,人立绝顶我为峰"之感。 亚当(我们的导游员)指著山下模糊的陈迹,告诉我那是古代罗马军队的营地,犹如沙盘散布在山下。 玛沙达山顶,没有树木、花草,也看不见飞鸟,也听不到都市中嚣哗声,我意识到自己脱离了尘世,投靠在自然的怀抱中,心头也略有"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公元七十年,罗马军队毁灭了耶路撒冷,旋即南下包围了玛沙达山,意图要歼灭以色列的全军。重军驻扎在山脚。他们知道从峭壁攻上山去,牺牲太大,难以获胜。他们安营不动,以为以色列的守军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就会投降。谁知等待日久,毫无动静。于是,他们调动了两千名奴隶在西边的山坵上用泥填高了一条进攻的路。直到七十三年玛沙达才被罗马占领。 我曾经伫立在玛沙达山头,就是古代罗马军队攻上山顶入口的地方,默想当日这一古战场,我联想起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 谁知守卫的犹太军人,在罗马军兵攻上山的前一天,一千守军之中,除了两个儿童、五个妇女以外,全部都自杀而死。生存的仅仅这七个人中,知道了这一历史上的悲剧。那九百六十三个军人,他们宁死而不愿做罗马人所驱使的奴隶,这一动人的故事,玛沙达就成为世人凭吊古战争的胜地了。 我伫立在古代罗马军队入口的地方,又想起了死海卷以赛亚书内记载的诗句: 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 把枪打成镰刀。 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 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争。 这些诗句,与中国汉代龚遂:"卖刀买犁,卖剑买犊"的高超思想可说是不谋而合,可见古今中外,人心对和平的渴求是何等的迫切啊! 在玛沙达山顶,狼藉的瓦石之中,我捡了拳头大的一块火岩石,青褐的颜色,菱角不等的形状,带在身边,我以这样无奈的心情,借以表达内心对那些不愿作奴隶者的崇敬! 坐缆车,下山的时候,我想起了耶路撒冷的夕阳,也想起了古代夕阳照著的古战场。那块从玛沙达带回来的石头,放置在我的书桌上,我在石上涂上了三个字——"自由石"! ****** 本专栏逢二、四更新,刊载俞敬群牧师作品《和谐之歌》。 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为最满意作品,该书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