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之歌】瑪沙達古戰場 編輯室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上午8:17 與其說死海是以色列東南邊境上天然的保障,瑪沙達山(MASADA)無疑的就是西南邊境上天然的堡壘了。 瑪沙達一字,在希伯來文意即峭壁。此山東、南和北三面都是九十度的峭壁,在猶太的沙漠中,兀然高聳彷彿海洋中的一個島嶼。東邊附近的死海是低於地中海一千二百八十六英尺的內湖。而瑪沙達是高於海拔一千八百公尺高山。這一顯著的對比形成了世上罕有的形勢。瑪沙達山自然就成了以色列南部看守門戶的一個哨兵了。 山與陸地之間,設有纜車,從山的東側搭纜車到山腰,然後沿著台階,拾級而上,才能到達山頂。瑪沙達的山頂,長有一千九百公尺、寬六百五十公尺,與中國山東的「崮」山類似,山頂是一大平原。在山北部的地方,原來建有希律的行宮。他是經羅馬的元老院通過下令任命他為猶太分封的王,在歷史上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具有驚人的建築天才。他在耶路撒冷為自己所建的宮殿,在羅馬時代是全國排名第三大的宮殿。在瑪沙達山行宮的設計分成遊樂的和居住兩處。後來在地震中倒塌,如今只是亂石、殘牆斷柱,一片凄涼。他統治作分封王三十四年,不顧百姓的疾苦,苛捐雜稅,以錢財討好羅馬的權貴,同時,以嚴厲的手段對付猶太境內的異已,曾經屠殺四十五名議員,為了要殺害剛生下來的嬰孩耶穌,他曾經下令,在伯利恆四境之內,把兩歲以下的男孩都屠殺盡。這都是歷史上確鑿有證的事實。 瑪沙達山上,除了希律的行宮以外,我隨著導遊到古代儲糧的十一個倉庫,猶太人的會堂,遺留下來古代猶太人的廚房。燒魚的爐灶與煮一般肉或菜的爐灶是分成兩個。還有游泳池,以及挖掘出來,猶太人古代地上瓷磚砌成美麗的圖案,由這些遺址,可以窺見,他們已經達到相當智慧,文明相當高的程度。 我站在山頂,眺望東邊的死海,彷彿狹長的一片樹葉橫在地上。俯視山下的房屋,小的猶如一個鴿籠。一望無垠的沙漠,彷彿一片黃色的汪洋。正如杜甫詩中所說:「海到無邊天作岸,人立絕頂我為峰」之感。 亞當(我們的導遊員)指著山下模糊的陳跡,告訴我那是古代羅馬軍隊的營地,猶如沙盤散佈在山下。 瑪沙達山頂,沒有樹木、花草,也看不見飛鳥,也聽不到都市中囂嘩聲,我意識到自己脫離了塵世,投靠在自然的懷抱中,心頭也略有「高處不勝寒」的滋味! 公元七十年,羅馬軍隊毀滅了耶路撒冷,旋即南下包圍了瑪沙達山,意圖要殲滅以色列的全軍。重軍駐紮在山腳。他們知道從峭壁攻上山去,犧牲太大,難以獲勝。他們安營不動,以為以色列的守軍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就會投降。誰知等待日久,毫無動靜。於是,他們調動了兩千名奴隸在西邊的山坵上用泥填高了一條進攻的路。直到七十三年瑪沙達才被羅馬佔領。 我曾經佇立在瑪沙達山頭,就是古代羅馬軍隊攻上山頂入口的地方,默想當日這一古戰場,我聯想起杜甫《兵車行》中的詩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古來白骨無人收……天陰雨濕聲啾啾。」 誰知守衛的猶太軍人,在羅馬軍兵攻上山的前一天,一千守軍之中,除了兩個兒童、五個婦女以外,全部都自殺而死。生存的僅僅這七個人中,知道了這一歷史上的悲劇。那九百六十三個軍人,他們寧死而不願做羅馬人所驅使的奴隸,這一動人的故事,瑪沙達就成為世人憑吊古戰爭的勝地了。 我佇立在古代羅馬軍隊入口的地方,又想起了死海卷以賽亞書內記載的詩句: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 把槍打成鐮刀。 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 他們也不再學習戰爭。 這些詩句,與中國漢代龔遂:「賣刀買犁,賣劍買犢」的高超思想可說是不謀而合,可見古今中外,人心對和平的渴求是何等的迫切啊! 在瑪沙達山頂,狼藉的瓦石之中,我撿了拳頭大的一塊火岩石,青褐的顏色,菱角不等的形狀,帶在身邊,我以這樣無奈的心情,藉以表達內心對那些不願作奴隸者的崇敬! 坐纜車,下山的時候,我想起了耶路撒冷的夕陽,也想起了古代夕陽照著的古戰場。那塊從瑪沙達帶回來的石頭,放置在我的書桌上,我在石上塗上了三個字——「自由石」! ****** 本專欄逢二、四更新,刊載俞敬群牧師作品《和諧之歌》。 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其中《和諧之歌》為最滿意作品,該書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