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而画——"挽歌与赞美诗"岛子圣水墨艺术展访谈

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崇基基督教文化节将于2012年三月六日举行,邀请了内地著名基督教艺术家岛子,举办名为"挽歌与赞美诗"圣水墨作品展。策展小组人员特地于2011年12月中旬到北京清华大学探访岛子老师,访问他关于圣水墨以及内地基督教艺术状况。

问:策展小组人员 岛:岛子教授

问: 老师你好!你现在做的艺术类型叫"圣水墨","圣水墨"的涵义是什么呢?

岛: "圣水墨"是一个理念,也是我一种创作方法。它是圣言的实践,把上帝话语和神学思想可视化,或给出一种合适的视像。关于"圣水墨",英文的翻译叫 "Saintism","Saint" 就是"圣",而"Saintism"是特指自己从事的这样一种水墨创作。首先,圣水墨不是说创作者是一个圣者、一种自诩、或是代表我就是一个圣徒,而是希望表达从圣言来的、受圣言启示和圣灵的引导所创作的一种水墨。

从2000年起,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水墨这种传统媒介融入基督精神,透过不断读经、祷告;通过圣言,和个人得到的启悟、启发、启示来进行创作。

一方面"圣水墨"是我给属灵水墨的一个命名、概念;同时,我亦尝试在中国艺术史上寻找;我不否认在我这里有一个比较新的开转,但这以前已有前辈,譬如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艺术家,已开启了进路。如他们的系主任陈路加,还有当时比较年轻的教师陆鸿年等,他们那一批作品,我在多年前就开始看印刷品,一直到今年夏天我在德国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神学院及汉学中心的博物馆里才看到真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时辅仁大学的"圣艺创作"媒介虽为水墨,但那时候他们没有称为"水墨",而是所谓"中国画",画法是"兼工带写"的。而我这些作品力图融合中西绘画的道统真传,即便是从赵无极到吴冠中的那种风格论、形式主义式样的融合,也并不适合圣水墨法则。

维特根斯坦说,"要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多年前,我就用水墨在宣纸上临摹过拜占庭圣像画、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以及古俄罗斯圣像画。当然,近20年来,我都在研究现代艺术以来的各派艺术语言风格,如20世纪抽像性、表现性及观念性的绘画语言。在中国书画传统方面,用心多在中国文人画的尚意传统,也潜心披沥金石、碑刻、草书的书法传统。倪云林、龚贤、青藤、八大山人、苦瓜和尚等杰出画家的写意水墨一直是我的楷模。

水墨艺术的黑、白秉有形上的肃穆感、圣洁感,可以寄予苦难及救赎的意像。我的展览题目为"挽歌与赞美诗",挽歌——黑白韵章,悲哀、歌哭、安魂、悼亡,为殉道者、为圣女林昭,为苦难的无辜大地、为生命和思想的自由,也为前年逝世的母亲,基调是格里高利式的圣咏;赞美诗——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是属灵的、透明透光、属天的纯洁色彩,赞美即盼望、感恩、爱、抒情与祈祷,我们因著信而得自由,而免于恐惧,免于被原罪诱惑。我就这样走过来,在一个生命更新、信仰坚固的过程中,用这样一种水墨来强化我的信念和坚持。

因信而画——「挽歌与赞美诗」岛子圣水墨艺术展访谈
先知95 x 95 cm

问: 可以简单介绍基督教艺术发展的情况吗?

岛: 基督教艺术可分两种,历史上有一种是属于教会或教会里面发生的,如从拜占庭发展的基督教壁画和造像、俄罗斯东正教的圣像画。它本身是圣经经文铭文的有机部分,是基于圣言的艺术,富于教育的功能,但它给予圣像以艺术历史的价值;圣像本身不是神圣者,它是感知、领悟上帝的符号、形像,是一种为宣教和服务于教会的艺术。另一种基督教艺术,是广义的。它也基于圣经、圣言,特别是基督徒艺术家所创作富于灵性、诗意、美感和想像力的艺术作品;它随著时代,随著艺术史风格、流派演变而奔涌不息、丰富多彩,并通过艺术史的视觉经验积累,把这些手法运用到广义的圣艺创作中,荣神益人,藉创作启示和安慰人的心灵。基督教艺术呼唤一种当代性,但这种当代性绝不可能在当代艺术的样式中建构起来,你栽种的是番茄,如何指望采摘银杏。

问: 归信基督对你的生命有什么改变?

岛: 这是一个伟大的恩典,对我的生命、艺术和学术都有著一个关键的改变和转折。准确的时间是1997年,当时决志,一年后领洗。我在八十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写现代诗,翻译美国自白派诗歌,受现代主义影响,倾向纯化语言,诗风玄虚,意像晦涩,表现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充满矛盾与挣扎。大陆这时期的诗歌被称为"朦胧诗",当时我和一批先行的青年诗人被称为"朦胧派"诗人。之后,我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现代文学与艺术理论,主要是西方的文艺理论和美学,中间令我产生心灵力量的,不外乎是基督教文化和神学思想。

特别是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像艾略特 (T.S.Eliot) 。他写的《荒原》、《大教堂谋杀案》非常深刻有力,讽喻人在现代化废墟之上经历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无奈处境。《荒原》的意像里面其实是在呼唤弥赛亚、呼唤圣灵;还有二十世纪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他的诗里始终在寻找上帝。到艺术里寻找上帝的就更多了,如夏加尔(Marc Chagall)、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等。梵高有很多作品有深刻的基督精神内涵,如《太阳》中,表现对生命的热烈赞美;不过他的自杀对我来说,是个好大的疑问:既然他有这么一种的信仰,有慕道的信心,为什么会自杀呢?

这个问题不断会回到我这里,追问我。读保尔.策兰的诗歌、读自由主义神学也有归信之后的冲击。但在那个过程中就更加深悟出,人离开了神这个维度必然的命运。本来人的存在就有神、人和自然三个关联维度:当人和神的关系紧密建立起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会亲和,因为自然是神创造的,上帝与创世同一,自有、永有,同样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当是弟兄姊妹的和睦相爱,爱上帝,且爱人如己。如《创世记》开篇所言,宇宙真光-神的话语澄清了混沌,把天空与陆地分开、把海洋跟陆地分开,创造万物和男女;人的自由意志离开了神的智慧必然就会自我为义,不会把这些(自然)看作是恩典,所以有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贫富悬殊、人权不彰,都因为人不认识神,且拒绝神,进而拜权势者及其集团为神;还有人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人为什么愈发无信无义,越来越冷漠了?说话口不对心,为文肤浅八股,一些年轻人甚至跟自己的亲人都疏离,夫妻、朋友、同学最后就只是物质利益关系。要知道,神的恩典给人足够用一生,但当神与人这个维度被切断了,人跟自然、他人(人的社会性)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属灵眼光能重新来审视历史、社会、艺术、文化经验,再回到自己的创作中,就全然不一样。作为基督徒艺术家或学者,我的写作、绘画、艺术、学术是一个"变血为墨"的过程,这个血就是恩典,是上帝的宝血;通过我的心脏、气息和十指,对我的灵魂拯救、启示,成为我的血,基督的血也是我的血,血开始变成墨,这水墨,我就坦然称它为"圣水墨"。这个"圣"其实是由基督耶稣来的,不是我"圣",没有基督,"我"的意识和思想都是一团混沌。否则,"我"算什么?上主竟然顾念"我"。所以,为什么这些水墨会感人呢,为什么在展场看画有那么多人感动?我深信这种普遍性的力量、启示性的感悟都是来自于上主、来自圣灵的做工。由于这终极的秘密被打开,圣水墨的水不是自然的元素,而是施洗之水,墨也不是一种传统绘画材料了,而是源于基督的宝血与气韵,笔的抒写、提按、使转,都靠圣灵的运行。所谓"气韵生动",当如此理解。在基督里面,一切都是神的器皿,笔墨、艺术、艺术家,概莫能外。

img 1
黑雪消融 130 x 65 cm

问:对香港的展出有什么期待?

从筹委会主席伍渭文牧师及邢教授给我的数据,我知道崇基文化节在华人/汉语的基督教的区域性已经对电影、神学、美术、音乐产生了良好的持续影响。基督教作为大公宗教 ,其结出圣灵的果子,首先就是文化,文化的福音化,已经不仅仅是愿景,我们要把这些神赐的果子分享给更多的人。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跟主内的弟兄姊妹来分享。同样重要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国际性的人文、思想、科学的基地,有我敬慕的教授和诸多学者,因此我也期待和不同学科、不同信仰的师生交流、分享,无论是心灵上、思想观念上,乃至于艺术创作方法和理论,这也是我为什么欣然接受到文化节的邀请。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全力准备,近来给红星画廊个展准备的新作品,其实也就是为这个文化节专题巡回展览所做的。

关于笔名

"岛子"是我在1980年代初开始写作时的一个笔名,一方面因为我是山东青岛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诗人或艺术家,我非常向往先秦那个是多元的、开放的"子学时代"。

先秦诸子之后就是经学时代,子学各派的学说形成了经,后来就是读他们的经了。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学说还是开放的,并开始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到了唐代为什么能够接受基督教,就是因为在唐之前,已经有一个多元的中国文化结构;景教在唐代自然就被高宗皇帝、宰相房玄龄以及文人、贵族所接受,还有平民也觉得是天启正道。你看景教流行碑,里面写得多精彩 ,多么高古深奥,所以我特别向往这样一个子学时代。这个时代也称为(由德国哲学家雅斯佩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提出的)"轴心时代",那时上帝的恩典已经降临我们这里,神州就是这个意思,包括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等形成轴心,

这个笔名用了三十多年,现在想也就是神的恩典、启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