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人权对话结束 互联网问题成焦点 編輯室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 上午8:04 已中断近两年的中美人权对话于5月14日至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中美首次进行的人权对话,也是中美之间的第15轮人权对话。 双方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食品安全等人权问题交换了意见,也涉及了很多个案。其中,互联网问题成为众多讨论话题中的一个焦点,华盛顿重申互联网自由的重要性,但没有谈到谷歌事件。 此次是继中美人权对话中断两年之后的首次对话,故特别引人关注。而且,此次的人权对话也被提升到最高级别。据美国《侨报》报导,两国代表形容此次会谈"坦诚而富有建设性",并同意2011年在中国举行下一轮对话。美方认为,双方能就人权议题达成一年一度常规性对话机制,是此次对话的最大成果。 美国国务院负责人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波斯纳在会谈结束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对话情况时表示,双方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劳工问题、法制问题、种族歧视、食品安全以及一些具体的个案坦率交换了意见。美方在会谈中向中方表达了对中国许多持不同政见者以及西藏、新疆地区人权状况的关注。不过,他拒绝透露有关细节。 在此次对话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评论说,这次对话并不是要给中国上人权课,而是帮助北京懂得人权问题对华盛顿的重要性。 克劳利说:"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既广又深,它包括一系列领域。人权则是美中关系的一个核心部分……与人权有关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自由还是知识产权,它们都是我们对话的重要方面。" 国际人权组织对于是次中美人权对话的结果不甚满意,批评指"对话空洞,缺乏实质内容"。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大赦国际"认为对话没有取得"显著成果","未能就中国人权的严峻情况发出正确信号"。美国"人权监察"组织的亚洲倡议总监理查森则表示,与10年前相比,这样的对话已经"失去效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