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哲学

父亲的哲学
作者:俞敬群牧师

1972年,我移民来美,匆匆地已渡过了41个念头。1949年我离开老家,在流浪途中,每次接到父亲的信,心里总是得到一些安慰、鼓励。不幸,父亲在文化大革命遭到逼迫,他被派到山上去挑石头,他是文弱书生因此累得病倒了,又得不到良好的医疗照顾,结果1966年与世长辞。

实际上我离家迄今已经有68年之久。在我的记忆中许多人、事都忘记了。只有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时日愈久、思念愈深。这种矛盾的心境,局外人是难以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父亲对我说:"曹操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我与曹操相反,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回想父亲在世的日子,对人处事宁可自己吃亏。我清楚记得,祖父逝世以后,祖父的田产,大伯、小叔各分得一半,我父亲却完全放弃。

在农村中,村上的人有时遇到旱灾、水灾收存不好,政府收税,有的农家缴不出,他们就托我父亲来写"状子"。我父亲写了稿子,叫我抄写。父亲为人写状子一律免费。所以,我听到一次亲戚背后批评我父亲:"没有出息"。

有一次,一位父亲姓沈的朋友,要来富阳县当县长,我听到人在传说:"我父亲不是教育局长,就是中学的校长。"这在当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我父亲如陶渊明一样的胸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仍然是县里一位小百姓。

有一次,我听到父亲与三、五位朋友在我家聊天,说某某人上任富阳县长后,富阳县就天高三尺。我当时就疑惑为何说天高了三尺?后来才明白是因为那县长刮地三尺,所以天就高了三尺。大概我上小学四年级就懂得"见异思迁"、"我行我素"这一类成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杭州商会的会长是我父亲的朋友,父亲告诉我说:"别人要想当会长,要花很多钱。但他是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没花钱就当选的。"这位姓郑的会长是北大出身,也是大财主。回想我父亲也是一位诗人,1980年我从纽约回故乡,原想把父亲写的诗稿整理出版,以资纪念。不幸的是,那些珍贵的书稿与照片都在文革期间全被烧掉了。这真是一件无法挽回的憾事!

父亲虽然已离世40多年,但是父亲的处世为人在我的生命中如血一样在我的血管流动。回想,我在人生旅途中,有时受人的奚落,可说也是父亲的哲学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生命中。

耶稣说:"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

父亲的哲学,似乎与耶稣的登山宝训中的这一段话颇有相关的效应。

回想我在浪迹天涯中,有一次故乡遭受饥荒,我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上说:"你朋友送稻谷与白米到我家。运来的粮正好可以吃到明年春收。"

我读了不由得流泪感恩,神眷顾我的家。父亲的哲学可说是爱的哲学。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