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國際知名的人物,他隨父母由德國移民來美時,已十五歲了。那時,他只受了初步的歐洲教育。在紐約他就讀華盛頓高中。畢業時,雖然他的成績卓越,但是家庭經濟拮據。他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參加市立大學所辦的會計課程,只是一個普通的工讀生而已。
一九四三年二月,他曾被政府徵召服役,在南卡州受訓後,赴歐在軍中服務。一九四七年返美,是年九月進了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以發展他的抱負。
基辛格在哈佛攻讀國際事務。根據魏白爾(Stephen R.Graubard)這位勃朗大學的歷史教授所寫的《Kissinger Portrait》(基辛格的思想畫像)一書,我發現這位偉人成功並不是由於官運亨通,乃是他源於追求和平的熱忱所驅使而努力的成果。
基辛格的博士論文的主題是研究在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二二年之間的歐洲歷史,在那時期中,法國拿破崙的霸權主義、英國的殖民主義、蘇聯的革命主義以及澳洲所採取的正統政治思想等,他加以分析比較然後探求出一條謀求和平的正路。古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基辛格說:「醫學的成功是靠他所選擇的縝密的實驗。政治家國際事務的成功也不例外,要看他所選擇的特定時期。」他認為他所選擇的那時期的難題與今日世局所面臨的相類似。
他的思想主要是尋求和平。和平並不是一步一步去尋求暫時的安定,乃是從國際秩序著手真正建立起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他說:「戰爭有他自己的合法性,就是勝利,而不是和平。」拿破崙的失敗就是那時期歷史上一個顯殊的例子。
他特別強調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必須包含國人的瞭解與支持。不然在戰場上也許取得了勝利,國內卻造成了不好的後果。一九六八年,他曾訪問越南,他從研究所得的結論與親眼在越南看到的現像,他主張談判是唯一可循能達到和平目標的途徑。他也很欣賞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二二年歐洲制衡(European Equlibrium)的主張。
他秘密訪問北京,打開了國際僵局,開創了國際和平談判的途徑。他主張國際之間要彼此饒恕才能建立起國際之間鞏固的秩序。無論從歷史的教訓以及今日國際之間的問題,要避免核子戰爭的危機,除了饒恕以外,必不可缺乏公平,他深信藉著談判可消除隔閡與誤解,並建立國際互惠信任的可能性。
基辛格的思想——和平(Peace)、饒恕(Reconcile)、公平(Justice)三個字可勾畫出他思想的輪廓。他追求和平的熱忱,深深感動了我的心!
同時我聯想起我在學生時代,曾在一本老子註解的書上看到一段記載,大意是齊楚兩國相鄰,一天,楚人偷走了齊人的西瓜,百姓聚集試圖去攻打楚國。在這群情憤怒之時。有一人勸衆君說:
「為什麼楚人偷我們的西瓜呢?因為我們的西瓜長得大。他們西瓜長得小。為什麼他們的西瓜長得小,我們的西瓜長得大呢?因為我們的西瓜澆水,他們的西瓜沒有澆水。所以,我們不要去打仗。晚上我們都去為他們澆水。」
結果,大家採取了他所提出的「澆水政策」,終於免掉了一場戰爭。
基辛格深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在德國的命運,被屠殺了至少有六百萬。他痛定思痛。從歷史中尋找出一條趨向和平的路。他這種創新的思想。跟今日有些新移民為求個人名利賣親賣友的人真有天壤之別!
羅馬的大哲學家麥可斯(Marcus Aurelius)曾說:「我們的思想如何,我們的人生也如何的。「基辛格博士的偉大,豈不也是如此嗎?他思想中的那隻「鴿子」。牠的倩影如今仍然在國際之間盤桓哩!
***** 作者: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和諧之歌》為他最滿意作品,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