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論/專欄 > 讀者有話說
三贏策略——訓練青少年投入兒童事工
2011年09月20日06時47分 上午 Posted.
作者:維揚
那年,剛從台灣移民到加州的凱文因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發生了嚴重問題,他的父母在走投無路之際來到教會。十二年後,凱文已經以優異成績拿到雙碩士學位,並在高中執教。感謝神一直眷顧、保守凱文,使他不至偏離正道。這些年來,我陪伴凱文一家人走在這屬天的道路上,觀察凱文生命的蛻變與成長,心中實在有說不出的感恩。 青春期階段的確青澀,倘若身心尷尬的青少年們能在這段暴風雨期,像凱文一樣先得救信主、後參與事奉,並裝備投入兒童事工,對教會、家庭、青少年而言,不失為「三贏策略」。 回顧這段訓練凱文投入兒童事工的年日,大致可概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雖不以時間為分野,然而時間卻是相當重大的影響要素。
同心期
幫助凱文重新建立在基督裡的自我形象,是這階段的首要目標。當時,我帶著自己的家庭和凱文全家一起研讀聖經、開口禱告。這段美好的時光,不但讓凱文靈命得到牧養和成長,藉著靈修聚會也引導他的家人親近神,分享了生命的喜樂與重擔。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工人靈命成熟是事奉神的絕對基礎。事奉不能代替靈命成長,唯有與主緊密連結才是基督徒的首要本分。
同行期
這階段的目標是,讓凱文享受與兒童相處的樂趣,同時又能明白教導兒童的重要。我們經常在週末,一起到不同的教會團契小組服事兒童,甚至教會的退修會都是凱文學習的好機會,凱文彷彿重拾幼年美好的時光。
藉著設計規劃教學內容與實際進行,凱文對兒童事工的整體運作開始有了清楚的概念。此外,他也定期參加許多與教師相關的訓練,包括萬國兒童福音團契不同等級的教師訓練與教材訓練,凱文從這些宣教士、教師們的生命與經驗中得著啟迪。
同工期
同工期是讓凱文學習獨立教導兒童,同時引導其他資淺同工的階段。大約在學習教導的第三年上半年,凱文開始有了某些程度的進展,此時也是他學習單飛的時候了。這期間,他參與一些行政工作,課前也自行預備教材。凱文成為小導師,同時帶領自己的妹妹進入服事兒童的行列,如今凱文的妹妹正在大學修讀兒童教育學位。
縱觀教會事工的整體運作,訓練、安排青少年投入兒童教育行列,應該是最恰當的抉擇。對於青少年,無論溝通表達、靈命培育、生活態度都是千載難逢的訓練機會。凱文因著投入兒童事工、負起教導責任,就必須更多研讀主的話語。在繁忙的日程表中如何使學業與事奉達到平衡,他需要在時間管理方面尋求智慧。原來生性內向害羞的凱文在教導兒童時得著信心,於是合乎聖經的自我形象無形中就建立起來了。現在的凱文已經蛻變成有為有守、上進的青年,對未來生涯更有規劃,為事奉之路做預備工作。
改變學業第一的價值觀
父母藉著關心青少年孩子所參與的事工,與兒女有更密切的互動,一起同心為服事禱告,是多麼美的事。然而,青少年的父母更要面對的挑戰是,價值觀的改變。
大多數華人父母都認為學業是絕對第一優先,是將來事業有成、光宗耀祖的不二法門。
「週一晚上參加師資訓練、週末教導兒童,這些活動如何能夠幫助我的孩子進入名校?」「讓我的孩子現在好好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它那a休後,再事奉神也不遲嘛!」問題是,在這種思想情境培育出來的青少年,有多少人進入大學院校後仍然留在教會?根據北美主流宗派統計,第二代基督徒進入大學院校後仍然留在教會的,不超過半數。(註一)
筆者三年前針對大洛杉磯地區十間華人教會做過一項統計(註二),探究華人教會青年人繼續留在教會聚會、穩定成長的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其中一項是,這些青年人早在青少年期就已經因家庭、父母的影響,熱心參與不同教會的事工。
另一個觀察發現,一般而言,主日學的兒童對於青少年哥哥、姐姐的教導,大多數反應良好。當年小朋友們非常欣賞凱文的教導,這點我的記憶猶新。因為小朋友們對哥哥、姐姐有仰慕跟從的心,在語言、文化、溝通各方面彼此都有正面的影響,無形中哥哥、姐姐們也為兒童樹立了模範。
建造青少年
訓練青少年投入兒童事工確實是三贏策略,然而教會領袖、父母、屬靈導師必需密切注意下列事項,以便造就青少年的生命,不致誤導他們的事奉:
1. 事奉心態
青少年必需有僕人事奉(servant leader)的態度,事奉不是炫耀自己的本事、才華。耶穌基督已為教會清楚樹立了僕人謙柔待人、順服領袖的榜樣。
2. 靈命成長
事奉不能代替靈命成長。我們必須隨時提醒青少年與主建立永久連結的關係,否則難逃「事奉過勞、靈命秙竭」(burnout)的厄運。
3. 時間安排
屬靈導師有義務幫助青少年,學習如何管裡自己有限的時間,如何在忙碌的生活取得平衡、並作抉擇。
4. 人際互動
青少年應該有「團隊事奉」(teamwork)的觀念,因此同工之間「鐵磨鐵」的操練是必然、也是必要的過程。
5. 計劃管理
從環境的研究、異象的領受到果效的評估,都是青少年學習教會事工循環(Ministry Cycle)必經的路徑。
6. 更新創意
所有事工都難免有低潮期。教會領袖如何幫助青少年,藉著創意更新(Creativity)挽回事工,是一個重要課題。
7. 技能訓練
在這多元化的後現代社會裡,青少年不能光憑一腔熱血來事奉。從研經法到恩賜運用,都應是教會的儲備同工要立志學習的內容。
使徒保羅勸告青年同工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衷心盼望華人青少年們在教會領袖、父母、屬靈導師的關愛訓練下,也能和凱文一樣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兒童們的榜樣。
註一:http://www.barna.org/barna-update/article/17-leadership/323-report-examines-the-state-of-mainline-protestant-churches?q=young+adults+leaving+church
註二:筆者在達拉斯神學院的教牧博士論文。
蒙允轉自 《傳揚》雜誌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