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 > 教牧
代母產子將生育商業化 學者認為值得教會持續關注
2010年11月15日03時37分 上午 Posted.
 | »香港著名富豪恒基集團副主席李家傑透過代母公司服務誕下三名男嬰事件引起全城熱話。神學院教授認為此事件值得教會及神學院持續關注、反思及回應。 | 香港著名富豪恒基集團副主席李家傑透過代母公司服務誕下三名男嬰事件引起全城熱話。對於這個生命倫理及傳統道德交錯的問題,佛教及天主教早回應事件,反對以人為方式製造生命,認為是對生命不尊重的做法。 基督教卻少有公開回應事件。聖公會牧師在講道中批評此做法賤視生命及人性尊嚴,公開表示認為律政司應對找代母產子的當事人提出控告。 雖然事件漸漸少人討論,但有神學院教授認為此事件值得教會及神學院持續關注、反思及回應。為了幫助信徒思考事件,本報訪問了兩位浸信會神學院實踐科的老師,他們分享了對代母產子事件的看法。 鄧紹光博士指出宗教或傳統思想普遍認為生養必須是父母雙方在婚姻裡面的作為。基督教信仰的主流思想認為一男一女婚姻結合下產生下一代,而且過程中上帝參與其中,意即生育是上帝與人合作的結晶。 但是代母的行為打破了正常的生育概念及傳統信仰看法,因為父親無須與任何女性有婚姻上的結合,已超越了家庭倫理考慮,與婚姻觀念相衝突。鄧博士表示:「用科技的方式產生生命暗示了我們不需要上帝的介入,並且人自己決定要男孩還是要女孩,用科技達到顧客想要得到的結果。」這次李家傑一索得三男,有消息指他向代母公司指定要得出三個男嬰,並且卵子來自華裔女性。 坊間關注焦點多在於孩子與代母的感情關係或法律地位等,但鄧博士認為「人」本身是更值得關注的。他說,傳統上生育的結果交由上帝決定,人在其中是無能為力的,包括嬰兒性別,甚至嬰兒健康與否及是否能順利產子,都不是人能控制的,主權在於上帝;但代母產子中科技扮演很大的角色,不單內中連繫到優生學,更涉及將生產「商業化」的問題:「消費者要什麼就造什麼,生產變成商業化和科學化的活動。給錢就能得到想要的產品,產子完全用科技的方式做出,這想法會演變成意識形態,令人覺得「生產就是這樣」。」他認為商業化與人的出生有所違背,人不應成為商業化的產物,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更不贊成用科技生下一代。 代母產子引發社會及教內不少討論,但對於當中的生命科技化、商業化及生命倫理的問題卻鮮有深入分析。鄧紹光博士說:「從來對倫理的討論往往落後於實際事情的發生。很多時候是事情已發生了,才引起倫理性的討論。而這個個案是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做出來的事,其後果亦沒有得到充份的討論。」他表示當中涉及的家庭、倫理、商業、法律及社會結構等範疇,而這些均需要一個一個深入討論。 他認為這個個案值得教會關注,並在社會中發聲表達意見,他說:「基督教未必很快別對人的行為作出論斷,反而要自己先有看法。」他認為在此之前基督教本身亟需自我教育,因為這可算是新生的事物,涉及我們如何了解家庭、科技,甚至了解生命是否可以買賣的問題,因此教會本身需要重新了解這所有的課題。「信仰群體自己要有理解,才有能力與不同聲音對話。」 他又表示信仰群體與別的聲音對話時亦要聆聽其他人的聲音,並了解其他見解背後的涉及的思想:「以這個個案為例,中國人認為沒有男孫就等於沒有人後繼香燈,可能要處理的是「無後為大」並覺得是咒詛的觀念。我們需要聆聽背後是否有呼喊,並且更要去討論。我們自己亦要有深思熟慮的看法。」 作為教會群體,是否有能力處理這麼多不同層面的討論呢﹖鄧博士的想法積極,他說:「香港亦有不少神學院,有不同老師,我認為神學院的老師要做一些事情。要從不同學科關注議題我覺得不是做不到,而是大家是否覺得重要,很重要是神學院在這一刻是否覺得這議題需要探討。由他們起開始關注,讓弟兄姊妹知道有人關注後,從而刺激大家開始思考,這樣就容易聚集更多人在這方面思考並參與當中。神學院的老師很重要,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訓練,然後不同教會牧師成為團隊去探討較容易。有的機構關注的話亦可以作為一個題目去探討。」
相關新聞: 基督教倫理助教劉振鵬淺談代母及避孕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