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 > 神學院校
中神《砌神學埋身駁》探討哀傷 李穎婷:哀求上帝是信心表現
2022年12月05日06時06分 上午 Posted.
中國人常說流血不流淚,華人基督徒如何看哀傷?中國神學研究院網上節目《砌神學埋身駁》12月2日播出第三集,節目共探討三主題:甚麼是哀傷,哀傷是否不符合基督教信仰?信仰與哀傷之間可否拉近?耶穌基督也哀傷? 信仰與華人文化將哀傷壓抑下去 神學生陳德宜在節目開首指出,哀傷是一種情緒的反應,華人文化不習慣表露,對方如何接收也值得商榷,而信徒面對受傷者未必承擔到對方的灰暗情緒,希望用信仰盡快處理到問題,但對方可能仍長期在悲痛中。 聖經科助理教授李穎婷認為,教會的信仰也有影響,信徒群體的回應往往適得其反,如對病危者表示「不應該不開心,快見天父了,將來有新天新地,應該喜樂的」,令人覺得哀傷不符合信仰。
神學生田子豐則指, 哀傷好像感測器,讓我們知道生命有一些問題需要關注,信仰、華人文化、資本主義等原因卻壓抑這些情緒。
哀歌經文反映聖經讓人流露傷感
在節目第二部分,與會者探討信仰與哀傷之間可否拉近?神學生張善童認為, 從接觸哀傷者和個人研究發現有三種可以醫治哀傷,將要離開世界的人的哀傷是一種不捨得的情緒, 但有信仰就有盼望,讓離世者的家人相信他日在天家可以相見。
另一種哀傷是突然而來,例如意外,當事人有自責感,信仰可帶給他們寬恕的力量;第三種是個人心靈與上帝親近,發出一種無聲的祈禱,好像聖靈說不出的歎息的禱告,坦言與神相告內心的感受,反而醫治到內心的哀傷。
陳德宜回應指,這與聖經哀歌類別的經文相似,《 The message of the sound》作者將詩篇分三類別,詩篇如季節像人生的階段, 正常的人生有正常的生命歷程;另二個季節是迷失和重建的人生,特別是當人生處於混亂不知怎樣經歷過往的信仰,就需重新去建構,發展出另一套舒發信仰表達的方式,原來信仰是容許基督徒此這方式表達哀傷。
他又指出,哀傷可以視為一份禮物,發展出一種對人的憐憫,但不是教導對方怎樣走出哀傷。
李穎婷認為,教會留下空間給哀傷者表達情緒,不然教會只有讚美和敬拜,其實保持向上帝的哀求都是一種信心的表現,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真正的沒有信心是連上帝都不再去哀求, 如果教會也沒有空間給他們表達,信徒就會離開教會。
她建議教會詩歌、講壇信息如詩篇哀歌、耶利米哀歌,以此宣講哀傷的元素,讓信徒知道基督教有哀傷這部分。
基督承擔人類苦罪 「負極能力」發揮至極
此外,與會者借用輔導學「負極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的理論,即探究輔導員有多大能量承載求助者的負面情緒,基督承擔了人類的苦而受苦顯出「負極能力」達至無限大。
田子豐提出,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同樣分擔這種「負極能力」成為共苦的群體,與受苦者同行,這種實踐正是基督透過信徒與這些群體同在。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