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無節制的信用與財務災難 編輯室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上午9:58 幾乎每10年財經界就會發生一些危機。1980年代在農業貸款風暴中,我走過一家又一家銀行,審查那些應付未付的貸款。1990年代融資併購是流行趨勢。而今天經濟權威人士用「經濟走緩」、「蕭條」、和「不景氣」來形容全球的經濟狀況。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尤其在美國--是許多個人與家庭的貸款金額過大,最後無法償還。 寬鬆的信用標準對毫不遲疑的借款者是具毀滅性的,因為他們會想去買自己其實負擔不起的東西,不論那是房子、車子或其他昂貴的商品。提供貸款服務者的第一個責任是要做一個好投資。然而若提供貸款服務者真的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們最終也會保障借款人的福祉。當申請貸款的人明顯缺乏償債的能力,提供貸款者藉著拒絕其貸款就可以救那想借款的人免於日後的心痛。 是什麼原因促使提供貸款者估計錯誤?有時只是因為錯誤的判斷,但更多時候可追溯到貪心與嫉妒。有人發現了一個可以剝削利用的對象。不久其他提供貸款者聽到有同行可在短期內增加獲利,他們就開始羨慕又嫉妒。接著這個追逐金錢的貸款潮流就影響整個業界。 這樣的情況在幾年內通常非常有利潤,因為問題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浮現。然而當問題真的浮上檯面,借款人開始無法償還貸款,危機開始漫延,每個提供貸款者都想盡快抽身,使得許多人的損失和影響更大。 在工商界,很容易有群眾心理:「每個人都這麼做,所以這麼做對我也一定有好處。」然而,跟隨這種想法很容易使你的公司變成不智且倉促投機的另一個受害者。 聖經舊約中的詩篇說這種情況也幾乎要發生在亞薩的身上,但他幸運地沒有讓自己跌倒。我們可從詩篇73篇2-3節學到亞薩的智慧:「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險些滑跌。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 在今天這個行動迅速,高度競爭的工商界,我們可能看到對手因做一些我們絕不會考慮的生意而獲利。但因不願讓他們佔優勢--例如把大筆金額借給償債能力非常可疑的人--我們可能與這試探交戰,想要妥協,放棄自己的原則。 建議:若你受試探,嫉妒你的同儕,就思想你做得好的事。不要為了賺更多錢而追逐今日的潮流。潮流會過去,而你不會後悔自己做對的事。 思想 / 討論題目 1. 請說明你對信用和貸款的看法。若某人的償債能力可疑,你還願意貸款給他嗎? 2. 愈來愈多人提供高風險貸款,這潮流背候的原因是什麼?本文作者說,我們許多人最近經歷的經濟危機,其部份原因是寬鬆且有問題的信用貸款。你對這觀點有何看法? 3. 你認為提供貸款的公司是否有義務--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在核准貸款之前,注意到借款人的利益?為什麼? 4. 73篇2-3節與想要申請超過自己償還能力之貸款的人或公司有何關聯? 轉載自CBMC週一嗎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