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60周年细数主恩情 編輯室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下午1:46 香港宣道会今年踏入60周年钻禧,区联会(基督教宣道会香港区联会)将之订为"感恩年",并开始细数神在数十载中如何带领此香港的重要宗派教会,由无意中落在香港土壤中的小种子发展为大树,成为香港最大基督教宗派教会之一。 作为宣道大家庭的建道神学院的院长梁家麟在近期的区联会通讯中撰文《60年的恩典路》,与会友回顾了宣道会60载的历史,从香港宣道会在香港的建立、由宣教士如何过渡到建立本地的华人牧者,到布道植堂、拓展各种事工等过程,都一一述说。 宣道会在港的建立:无心插柳柳成荫 宣道会由美国来到中国,以向大陆华人宣福音为己任,原本无意拓展至香港这块已得之地的土壤,在香港只有一所小种子一样为照顾逃难而来的宣教士女而设、在九龙堂的一个车房建立的"广西宣道会香港分堂",美国的总部亦无意为香港提供宣教资源。不料49年后中国将所有在华传教士逐出,一些宣教士坚持留守香港这弹丸之地,并在调景岭这难民聚居的地方服侍人们。没想到难民事工出奇地成功,在短短三年间2000多人受洗加入教会,引起美国总部的重视,于是宣道会遂得以在香港生根萌芽。 1950年建道神学院由广州迁至香港长洲续办,现成为香港最重要的神学院之一。原来建道在宣道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梁牧师表示不少宣道会早期的重要推动者如滕近辉牧师、何义思教士、李非吾牧师等原都不是宣道会背景的人,但通过建道将之收纳,并成为宗教的一代宗师。 开荒精神:堂会迅速增加 现时宣道会有堂会百多个,是香港堂会第二多的宗派之一。梁院长认为这成就归功于宣道会70年代以后大力推动布道植堂的缘故。他表示,宣道会要求无论堂会是大型、中型或是小型教会,均要按著自己的力量积极植堂,并且"先求数量,再讲质素"。 他坦言虽然多年来亦有失败的经验,亦有部份小堂会发展不理想,但他认为总括而言专注布道植堂的路线仍是正确的。而众多堂会中,北角堂是植堂数量最多的堂会,先后开拓堂会30多间,现存22间,更有"第三代"堂会出现;荃湾堂亦有分堂13间,为宣道会大家庭开枝散叶。 梁院长认为,香港宣道会是延续和继承了中国大陆的工作,并且包括美加、台湾等其他地区的华人事工则为香港的延伸。他总结说:"我们虽然只有60年的岁月,却继承著超过120年的宣道会在华拓建的历史。" 现时宣道会拥有堂会百多间、会友3万多人,并且神学院、差会、学校、社会服务中心、出版社、广播事工,营舍等均俱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