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传总主任余俊铨谈差传教育的定位

华传总主任余俊铨谈差传教育的定位
余俊铨
相信大多数福音派教会都不会否定宣教乃神所托付的使命,并且认同其重要性,只是从现象和实况来看,相应的行动并不算积极,尤以华人教会(包括中国教会在内)为甚,"内视"或"近视"的情况仍然严重。究其原因,当然与教会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有著密切关系。 

教会培育的必须

教会所有的教育、造就栽培事工,不论系统、课程安排如何,总离不开要帮助信徒明白神的心意,希望他们有稳固的真理基础和灵命能长大成熟。然而,在大多数教会里,差传课程似乎并非占有重要位置,有关科目好像可有可无。仿佛那只是一种陪衬或选择之一,教会并没有(可能是未能够或不愿意)投放更多资源,以致信徒对宣教方面的真理缺乏整全认识,对于差传的使命、概念也非常模糊,直接影响教会成长的动力和活力。

其实,有系统的宣教教育是教会"门徒训练"的必要元素,因为信徒生命的成长与宣教意识、行动二者本来就是分不开。不能有意无意地把圣经知识、神学理论与大使命的生命实践分割,导致教会、信徒成长失去平衡和清晰的方向,且在各样忙碌中削弱了教会存在的本有弁遄A也大大减低她在地上蒙召、被拣选的意义。

宣教教育在堂会中的重要性在于:

带动正确行动

首先是将信徒的眼光、视线转移到圣经的主题焦点,明白甚么是神最终的心意和我们首要关注的事情,才能产生事奉方向的调整,继而有相应的行动配合。

装备有心信徒

差传教育本身就是要帮助信徒有更强的宣教意识,了解如何参与宣教?实际行动步骤如何?事工的范围和方式怎样?尤其是访宣、短宣等计划,更需要有良好的训练,包括心志和心态上的准备,事工技巧和队工合作的装备等,才能发挥配搭、合作上的最大作用。

不断提醒挑旺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课程要有合乎真理的理论基础,施教时还要强调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藉著宣教课程的不同课题,可由浅入深地多方提醒某些重点,以加深印象。

自我衡量成败

可让信徒比对自己的成长情况,看看在属灵操练和追求讨主喜悦的同时,到底明白和回应神心意的程度是否有增加?在宣教事奉上,是否愿意作更多委身?

倍增差传资源

透过堂会宣教课程的延伸,可长线储备和动员更多人力参与宣教,并且为进一步推动宣教凝聚更多可用资源。

信徒成长的目的

任何时代、地方的信徒都必须成为大使命信徒,这才是真正作门徒的意思。教会因著大使命被建立,理当以大使命为中心、导向,继续栽培、产生更多大使命的信徒去为天国打仗。否则只会维持一个既有组织和系统,因循而忙碌地按固定程序运作,被动地应付各样眼前的事情,却失去了教会成长的真正动力与方向。教会中的每一个信徒,不论在何岗位,都必须遵守大诫命,并且参与配合大使命的工作。

大使命的目标是"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其他动词如"去"、"施洗"及"教训"只是为完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能取代目标本身。我们既然要使人作门徒,自己必须先成为门徒──想主所想、爱主所爱、作主所作。不单听主所教、看主所教,也行主所教和教主所教,其中正包括祂所给我们的大使命吩咐。既作本地、近处布道,也作远方、各处宣教;同族与外族兼容,专职及带职配合,短期和长期并进,前线同后防互相呼应地投身大使命行列,做一个胸怀普世的基督徒。

因此,教会的差传教育不只是为了宣教,而是关系信徒生命的转化(宣教世界观的改变),教会存在的意义和神国度的计划。笔者认为,《把握时机》(Kairos)这类宣教生命课程,能为信徒成长的方向打好根基,并且可帮助他们在追求生命成熟的过程上订立清晰目标。信徒归主之后,能愈快接受这些教育便愈好!

学习追求的方向

教育如何进行?只课堂讲授式的教导显然有很多限制,即使课程中有多媒体教材,辅以各类组件配合,活动和互动形式也多样化,但仍然不足够!加上师资若缺乏实际经验,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差传教育是理论(课室)与实习(工场)并重,透过行动的实践,实地训练──边做边学的方式,才能不断在体验中融会理论知识,并且加以发挥、应用,达致长线装备、学习的目的。差会的优势是有本身现存的宣教工场可提供此配套,既有事工的长线计划与目标,也有资深宣教士作指导和协助,对有志学习宣教者的起步和入门非常有利。

在学习宣教的过程上,以下四方面都需要平衡:

理论知识(Knowing)

多方吸收有关宣教的知识与资讯,作为初步行动的基础和持续行动的支援。这包括一些作工的原则,事奉方法的原理和技巧等。当然,某程度的"属世"知识、学问和某些专业技能也是十分重要。

行动实践(Doing)

把基本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行,才有机会体会及融会有关知识的意义,并且进一步引伸和总结从实际经验领受的心得。具备一些社会上的工作经验对宣教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上述两点好比铁路的双轨--平行并进、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没有实践的知识会流于空泛,若只有行动而没有理论基础也会比较危险。

生命操练(Being)

这是学识、恩赐、能力、干劲和热心等以外的属灵品格问题。需要有爱神爱人的心,肯顺服圣灵的带领,过圣洁生活,并且待人接物有成熟表现,处处流露基督生命的温柔、良善和以谦卑的态度与人同工等。性格(personality)可以各有不用,但生命品格(character)往往是事奉的先缺条件。此外,宣教视野与国度胸怀的扩阔,愿为主打破种族的隔膜和有受苦的心志等,都是生命要有的操练。

导师指引(Guiding)

师徒式的训练模式甚为有效,生命导师(mentor)的引导作用亦非常可取,不单可提供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帮助,更能给予生命的感染和影响。当然,圣灵就是最好的导师。

上述两点有如铁路中间的横木和小石,用以持定双轨的方向,支撑和固定它们的位置,不致松脱和偏离。 一个人要先有"所知"(what to, why to),才有机会逐步成为"所是"(want to),跟著才会明白和实践"所作"(how to),继而产生"所连"(connect to)的作用(了解该连系谁?把工作委托谁?),以达致生命影响和繁衍生命的目的。当然,每一环之间的进路并没有必然的次序,乃有相互的关连,彼此影响。例如不作便不会真正有所知;缺乏生命的操练,也不可能具有生命的良好素质。总之,要从行动中追求生命的成长与成熟。

神州华传趁著每年在泰北举行"宣教士职前训练"之便,同期举行两周的"跨文化宣教实习训练謍",公开让有心学习和体验宣教的信徒在我们的工场作实地学习,以进一步寻求和印证神在宣教事奉上的带领。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PRICE" 的课程,它包括五个主要范围: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资源撷取(Resources Retrieving)、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及事工建立(Establishing Ministries) 。这五方面正是围绕和配合上述四重的学习和追求方向,希望你都可体验一下。

本文转载自《华传》第二十二期,作者为神州华传国际总主任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