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创豪:中国的谏官传统与以色列的先知传统

余创豪:中国的谏官传统与以色列的先知传统
作者:余创豪 Chong Ho Yu (Alex)

提起大唐盛世,人们自然会想起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治",但很少人会留意到这些盛世英主的阴暗面。众所周知,李世民发动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其后李世民更斩草除根,诛杀建成、元吉诸子。

在政治斗争中,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玄武门之变"的是非功过,也许难以评论,可是事变之后,李世民竟然占据了李元吉的妻子。这并不是偶然一次色迷心窍,而是重复的习惯,后来卢江王李瑗造反,李世民诛杀李瑗后,将其妻纳入后宫。

中国伦理观念当然不会认同这种杀人夺妻的行为,举例说,《水浒传》记载西门庆为了得到潘金莲而杀死武大郎,高衙内因著垂涎林冲妻子的美色,最后引导林冲陷入白虎节堂的布局,《水浒传》清楚地显示出西门庆、高衙内都是卑鄙小人。可是这标准似乎没有应用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起用本来服侍李建成的魏征,升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一生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但以笔者所知,魏征从来没有指出过太宗夺妻的丑行。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感叹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不少人引述这段说话来表明太宗胸襟广阔,愿意接受逆耳忠言,但这故事还有下文,太宗原本打算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为妻,并且在魏征的墓前树碑,以表扬其功绩。但随后太宗发现魏征生前撰写的谏书都留有副本,太宗怀疑其动机,于是一怒之下,摧毁了墓碑,并且解除婚约。

无独有偶,在《旧约圣经》里面也记载了一段杀人夺妻的历史,以色列的国力在大卫王朝时期达到顶峰,可惜大卫王饱暖思淫欲,有天无意中偷窥到手下大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裸浴,在惊艳之后便想据为己有,于是指使约押元帅派乌利亚到前线作战,跟著吩咐所有部队撤退,令乌利亚在孤立无援之下被杀,最后大卫迎娶了拔示巴。

但这故事的不同之处,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卫并没有逃过审判。以色列有一个先知传统,先至扮演著类似谏官的角色,大胆地指出掌权者的罪恶。那时候大卫的手下拿单看不过眼,但拿单比魏征更有勇气,对大卫直言不讳,说杀人夺妻的行为必会受到上帝惩罚。

再回头说大唐王朝,唐太宗这种违反伦常的行为未曾受过谴责,其子孙便继续仿效,例如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便与其父李世民的才人武媚有染,武媚就是后来的女皇帝武则天。太宗驾崩后,武媚被遣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登位后便下令武媚还俗,并且招纳为"昭仪",最后还封为皇后。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爱上了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晚年时又爱慕其弟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甚至乎强行占有了杨玉环,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充满了浪漫的描写,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穿了,唐玄宗比西门庆、高衙内胜不了多少。

在古代文化遗产中,《旧约圣经》的独特之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不受伦理道德限制,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要受到上帝审判,比起中国谏官传统,以色列先知传统的批判力道更加强烈、更加彻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