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童贫穷及社会融和研究发布

救世军盼达到"融情家社:共创孩童希望"理想

在国际扶贫日(10月17日)前夕,救世军公布一项有关儿童贫穷的调查,结果显示75%被访的贫穷儿童有正面的私人空间及社区安全感,而提升他们的"希望感"是防止跨代贫穷的契机。 救世军社会服务部去年邀请李昺伟博士和陈根锦博士,从五个有不同儿童贫穷指数的地区:屯门、大埔、葵青、深水埗及黄大仙,抽取450个9至14岁在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儿童为对象,透过问卷访问及聚焦小组讨论,探讨他们及其家庭成员如何理解和面对贫穷,他们对将来的希望,及他们可融入社区可能性的解读,从而尝试找出解决跨代贫穷的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贫穷儿童对社区的印象与其"希望感"有显著的关系。李昺伟博士表示,研究说明如果儿童对"社区"有正面和良好的观感、印象和意识,便有助他们营造现在和将来的自我"希望感"。他认为,营造贫穷儿童正面的"社区感"对提高他们的脱贫意识甚为重要。 家庭和非政府机构担当同样重要的角色 研究结果又显示,贫穷儿童正面的"社区感"与他们认识及曾参与义工活动,并家长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有关。李昺伟博士认为,家庭和非政府机构在营造贫穷儿童正面的"社区感"担当同样重要的角色,非政府机构和家庭可以让贫穷儿童透过有效认知及参与社区服务和使用社区资源,令他们觉得在社区上得到支持和关怀而不致感到孤立无援;也借此培养儿童自立自主、发挥其潜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进一步成为社区资本去回馈社区。 有关调查又尝试研究贫穷家长在甚么情况下会与子女参与社区活动及义务工作。结果发现家长对社区安全感及私人空间感越低,便越刺激与子女参与社区活动及义务工作。李昺伟博士认为,这逆反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发挥中介作用所致。由于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能够让贫穷家长对社区内的社工和社会服务机构产生信任感,故遇到困难时会向社会服务机构寻求协助,希望从中认识更多朋友,得到情感及就业的支援。 社会服务机构应加强建立"社会网络"支持系统 但研究同时发现,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手法多集中于建立"工作员与贫穷家庭"的纵向联系,而较少著意于加强贫穷家长和子女间的横向联系。另一研究员陈根锦博士建议,社会服务机构应加强建立贫穷家庭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借此培育他们的"希望感"和"脱贫意识"。 此外,救世军青年、家庭及社区服务总经理梁佩瑶表示,救世军属下单位已在不同社区开拓针对贫穷儿童和低收入家庭家长的扶贫工作,除了基本物质支援儿童脱贫外,更著重加强儿童和家长与更多社会支持网络的联系,提升他们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激发及装备儿童自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同时推动儿童和家长们对社区居住环境的接触、体会和维系,借此培养他们对所居住地区的"社区感",从而直接或间接建立儿童面对未来的"希望感",以达到救世军"融情家社:共创孩童希望"的扶贫目标及理想。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