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漁護署於去年底完全移除所有行山徑的垃圾桶,強調「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台灣自今年元旦起擴大「限塑政策」,新增七類商家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例如藥局、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飲料店及西點麵包店等。環保署表示,推動減塑是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因此持續推動一次性塑膠產品減量措施,希望藉由修法讓民眾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達成垃圾減量的目的。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亦曾於個人臉書上貼文,指出現今教會之內有不少環保問題。例如每星期印發的程式表、教會的「團衣」文化等製造浪費。
他指教會為了增強信徒合一的感覺,教導「披戴基督」以外,教會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團契、小組、營會不時印製大量 T-shirt,鼓勵信徒購買齊來穿上拍照增強合一效果。結果信徒家中剩下十多件甚少穿著的 T-shirt,甚是浪費。
他亦認為教會的愛筵是另一個問題。為了省卻「上主所賜的光陰」,教會的愛筵往往採用發泡膠食具。歡聚過後留下一堆近乎永恆的「愛的痕跡」。
另外,教會舉行聖餐時為了節省人手,教會通常採用塑膠聖餐杯。除了記念基督不變的愛而造成塑膠廢料。有些教會經歷沙士事件之後,每次領餐皆派發紙巾一張,雙手張開,基督的餅隔著一層紙巾以表潔淨,其實沒有太大必要。有些大型教會為瞭解決派聖餐的物流問題,索性入場時每人派一個獨立包裝、用完即棄的聖餐套裝。如此,因著時間的關係,基督的餅與杯早於半年前在東莞某廠房早已被破碎掰開,更一直被困在塑膠廢料之內。
他說:「如果有人問:難道不環保是罪嗎?既然世界將要廢去,教會為何需要環保呢?為了福音的緣故,砍掉一夥樹也值得的吧。我會反指這不是律法或命令的問題,而是『教會何以為教會』的屬靈取向。」
他覺得節約是一種屬靈美德,愛惜也是。宣揚生命之道的教會,應該是節約、愛惜、人性化的教會。為了眷顧與愛惜,教會願意多走一步不多作無謂的消耗,這是教會內在的屬靈取向。相反,龐大、量產、機械、物流化與荒廢,往往反映出教會的另一種屬靈取向。不環保不是罪,但卻反映出教會企業化的根本問題。
他呼籲香港眾教會和信徒,齊來商討改善教會聖工的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