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堂讲道会三】郭文池:进击的士师以笏

第86届港九培灵研经会报导

【午堂讲道会三】郭文池:进击的士师以笏
有多少人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马上就离开教会﹖有多少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停止事奉﹖有多少人事奉时只将眼光放在自己的弱点上,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呢﹖

在周一港九培灵研经会第四日,午堂讲员郭文池牧师以"势孤力薄的英雄"为题讲士师以笏的故事。他分析指以笏极可能是右手残障、势孤力薄的平凡人,但他甘愿被上帝使用,结果成功刺杀摩押王伊矶伦,将以色列人从13年民族苦难中解救出来。

"一个右手残障的人,看来不起眼的人,在人看来不能够成就大事,一班平凡的人当愿意被神使用时,百分百被神使用时,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你愿意被神使用去改变这个时代吗﹖

以下是讲道内容报导:

今天看一下上帝怎样拣选一个人成为时代的英雄,在士师记记载第二位士师以笏的事件,我把这个经文分成三个段落。这段士师记突出两个主要人物,两个都是完全相反的,或者在人生的路上非常不同的人物。一个摩押王伊矶伦,一个以色列人便雅悯支派的以笏。从人的角度,摩押王伊矶伦代表世界上成功一生的人,以笏刚刚相反,好像一切成功的事与他无关。世人以为成功的代表伊矶伦,强人伊矶伦。

一:强人伊矶伦

【士3:12】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使摩押王伊矶伦强盛,攻击以色列人。 【士3:13】 伊矶伦招聚亚扪人和亚玛力人,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据棕树城。

伊矶伦怎样强盛话呢?我们从三方面来思想,一个方面政治上的成就。13节说他联合了亚扪人和亚玛力人。摩押在亚扪东边,亚们和亚玛力是邻近国家。本来是三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现在要对付以色列人,在摩押王伊矶伦的领导之下联合一起,所以政治上非常成功,外交手腕非常成功。

第一方面军事方面他们联合之后,进入到迦南地的棕树城。统治18年的时间相当长的时间,棕树城就是耶利哥。耶利哥有什么特别呢?它是当约书亚过约旦河之后第一个攻占的城市。耶利哥本来代表以色列胜利的记录,但是现在成了摩押王统治18年的地方。所以他外交,政治上,军事上非常成功的人。

这里特别形容伊矶伦是"极其肥胖的人",我想圣经记载上最胖的人就是他,上次提到古珊利萨田的事件。当时候外邦人王的名字大概是以色列人给他们起的外号,古珊利萨田名字意思是"双重邪恶",伊矶伦名字的意思是"小肥牛",也是形容他身体非常肥胖的方法,这是一种福气。今天讲肥胖,好像不好的事情,但30、50年前对我们中国人胖是福气。可以想像3000年前"小肥牛"更似乎是上帝特别恩待的人。所以各方面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是相当成功的人物,但是却是镇压以色列人的首领。

请留意一件事: 【士3:12】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第二句"耶和华就使摩押王伊矶伦强盛,攻击以色列人"主词是哪个?谁让伊矶伦强盛呢?不是自己的努力,是背后上帝的掌管。

这对于我们面对人生的挑战,最近很多天灾人祸的事,很多无奈社会问题,很多的时候让我们沮丧。甚至看到邪恶罪恶更加嚣张,但士师记告诉我们是耶和华让伊矶伦这个恶人强盛,就是说上帝依然掌管。上帝掌管,但上帝同时等待这个时代可以服侍他的人。扭转到15节。

二:弱人以笏

【士3:15】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以色列人托他送礼物给摩押王伊矶伦。

刚才说到伊矶伦好像强人的代表,另一方面上帝视为成功的人物其实是以笏。

如果说伊矶伦是强人而以笏是弱人。甚至以色列人呼求神的帮助,"犯罪——呼求——兴起士师"这个不断的出现,这次又再出现。以色列人呼求上帝,但同时神是主词,祂兴起一位拯救者,就像兴起俄陀聂一样。他是"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以笏",便雅悯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右手之子"。本来拉结生他时非常辛苦,因为生育的问题离开世界,所以临死的时候给他起名"便俄尼",便俄尼的意思是"忧愁之子"。爸爸雅各不喜欢这个名字所以改成便雅悯。"右手之子"右手是代表身份,所以父亲期望他成为有权柄的有荣耀的人。特别提到他是基拉的儿子,创世纪里便雅悯其中的一个儿子就是基拉,所以以笏是传统便雅悯支派下的人。

但是这里形容以笏非常特别,他生活在相当不理想的环境。他大部份多是孤身上阵,最重要这里形容他是「左手便利的」,便雅悯支派是「右手之子」,但以笏是左手便利,什么意思呢?在解经上面有很多挣扎,我首先把挣扎的结果分享给大家。左手便利,大概2个可能,一个很温和的说话,其实代表他是右手残废的人。如果真的这样,便雅悯「右手之子」到了以笏显得相当讽刺,右手残废,非常不幸的人。另外一个解释,大多数圣经译本还有释经书大概形容他是「左撇子」。和合本修订本翻译成是「惯用左手的人」,但他将原本意思写下:右手被捆绑的人。其实原文没有「左手」这个字,所以原本的意思写在译脚。而圣经新译本翻成「使用左手的人」,看看英文翻译本基本都翻作「左撇子」,即没将「右手被捆绑翻译出来。为什么「右手被捆绑」可以翻译成「左撇子」吗﹖左手便利这个词整本圣经只是出现过2次,一次是士师记3章,另一次是20:16。

【士20:16】 在众军之中有拣选的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 七百个精兵大概不会都是右手残疾的人,所以那字是右手被绑。很难想像找700个残废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所以那里大概的意思解释就算右手不动,左手相当灵活,所以翻译成"左右手都灵活"的人,这是意译的方法。

左撇子?右手残障?

究竟这里解释为"左撇子"还是"右手残障"较正确呢﹖我倾向解释为"右手残障的"。不过很多译本或释经书翻译为"左撇子"是参考了士师记20章16节,因为那里很难把它翻译成"右手残疾"。那里是700人左右手都灵活的,根据那里的翻译,所以士师记3章亦翻译成"左撇子"。如果这样的推算是对的话,我就觉得这样翻译不是最理想的。我尊重那些学者都是有学问的,我觉得不应该因为第20章而把这里翻译成"左撇子"。整个圣经只有两处,这样的话容易出现偏差,翻译时候不仅看字本身的意思,还要看上下文的意思。举其他例子: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调不同环境就出来语气相反的意思。例如我说:李庆宏传道你翻译得真好,你很棒;但如果另一个环境我们看到子孩子玩耍时很骄傲,爱认叻,我们会跟他说:"叻啦你!"意思是刚刚相反的,因为语境不同了,上下文不同了,文字表达上虽没分别,但上下文的意思,当以笏刺伊矶伦时,他"打了一把两刃的剑,长一肘,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

【士3:16】 以笏打了一把两刃的剑,长一肘,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

这里一肘,可能是短的袖,只有8寸至10寸长。他把这剑带在身上,19节,他说:"王阿,我有一件机密事奏告你。"王就说:"左右侍立的人都退去吧!"好像完全没有防范。大家记得荆轲刺秦始皇的事情吧﹖荆轲亦也带了一把匕首,他最后不成功是因为秦始皇有防范。以笏他成功了,为什么王没有警惕呢﹖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解释为左撇子就形容他是左手便利的人,那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左右手便利会成为王不防范的事呢﹖有些释经我仍尊重他们,他们说因为他是左撇子所以不妨范。怎可以因为他用左手就不防范呢﹖左撇子生活的人是外面是见不到的,难道因为这样不防范他呢?一定有些外表的特征令人见到觉得这人不需要防范的。

如果这样的理解对的话,是因为见到他右手是残疾的,不防范就不搜身,不防范到一个程度——对他说有机密的事情,就让侍臣离开。如果我理解是对的话,大概因为以笏是残废的人。伊矶伦是极其肥胖的人,我不把你放在眼里面,有什么事我只压也可以把你压死。你记住这字的本来意思是"右手受限制"的意思。从内文,从字本身可以看到是右手残障的。

解救了13年受压的以色列人

如果我理解对的话,这里看到两个不相同的人:一个极其成功的伊矶伦;一个残废的以笏,被统治的蚁民。但是以笏有上帝,上帝给他使命,他把握了机会把摩押王刺死。

【士3:19】 自己却从靠近吉甲凿石之地回来,说,王阿,我有一件机密事奏告你。王说,回避吧。于是左右侍立的人都退去了。

他刺杀之后就走到了「凿石之地」,什么是「凿石之地」﹖大家记得吉甲吗﹖约书亚记一班领袖从约旦河,河水立起成垒,然后将河床的十二块石头放在岸上,又将岸上的12块石头放在河床。在地上建立12块石头后就起名吉甲。这地方本来是纪念上帝恩典的的地方,现在叫做「凿石之地」。什么凿石之地」﹖大概是指它是制造偶像的地。三个翻译:和合本修订本、新译本和新普及译本都是翻译成「偶像之地」。本来上帝恩典之地但是现在成了偶像之地。以笏到了这里,他见到上帝的恩典重新建立。不单单杀死摩押王,它还有很多敌人,所以他走到以法莲山呼召其他以色列人加入。

【士3:28】 因为耶和华已经把你们的仇敌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

"交在你们手中"是经文的关键字。以笏没有邀功,他没有说摩押王交在我手中,而是交在你们手中。结果以色列人回应,将摩押的军队完全打败。18年的问题靠著一个右手残疾的人解决掉。以笏能成功其中一个关键,是以色列人的同心。这也是我今天希望看到教会的情况,看到神兴起领袖,支持他完成神给的使命。

我希望教会有这样的心。中国人很容易互相比较,你很厉害吗﹖只有你可以吗,神只有跟你讲吗﹖领袖很难得,跟从领袖的更难得。希望领袖支持长执,会众支持长执,不要像立法会一样开会。当我们能尊重上帝立的领袖时,教会能够完成神的托付。

小士师珊迦——以笏事件的总结

【士3:31】以笏之后,有亚拿的儿子珊迦,他用赶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

这段圣经可以帮助我们怎样理解以笏事件。我们讲了以笏怎打败伊矶伦。但作者想传达什么意思﹖士师记不但讲民族英雄的故事,有属灵教训,我们把问题放在这里。这个所谓小士师,31节,记载的事件不多,背景不多,只是知道父亲是亚拿,可能外邦人的名字说不定。珊迦,他用赶牛的棍子。可能当时没有正式的武器,或者上帝不需要正式的武器,竟然一个人打死了600人非利士人,他同样地救了以色列人。

为什么这里会提到珊迦的故事﹖珊迦是个小士师。有六个大士师,六个小士师。其他五个小士师记载在那里﹖10-12章,在一个段落中间,但唯有珊迦记在这里。我的问题 :珊迦的事件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三个可能,第一是与上文以笏事件有关系;第二:与下文底波拉事件有关;第三个:与上下文没有关系。

我发现中文圣经编排方法,华人教会信徒有意无意选择第三个,与上下文没有关系。我不赞成这个,有人这样写书的吗﹖放在第一章也好,第二章也可,第三章也可,有人这样的吗﹖有的,后现代是这样写书的。大概公元前一世纪不会这样写书,只剩一个可能性:都是与上下文有关系,到底与上文以笏事件有关系呢,还是与下文底波拉事件有关系呢﹖珊迦事件就是以笏事件的总结,下文的话就是底波拉事件的引言。有没有经文告诉我们呢﹖

我分享我的理解,我觉得珊迦事件不应与下文有关。为什么呢﹖所有士师事件的出现,都是说当因为时候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所以神将他们交在恶的王手中,这是士师记记载引言的方法。下文4:1节:

【士4:1】 以笏死后,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底波拉事件怎样开始﹖"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怎样开始﹖"以笏死后"。如果珊迦事件独立的一段跟下文有关,4章1节不应该说"以笏死后",应该"珊迦死后"。珊迦事件是连接在以笏事件当中,所以提到以笏事件时其实包括了珊迦事件。这样分析对的话,珊迦事件就是以笏事件的总结。

这总结如何帮助我们解释以笏事件﹖这两件事件有什么相同之处﹖大概都是平凡的人,一个赶牛的人,一个右手残障的人,看来不起眼的人,在人看来不能够成就大事,一班平凡的人当愿意被神使用时,百分百被神使用时,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以笏事件讲什么呢?这事件的属灵教训是——原来任何的人你觉得自己有多卑微,有多少的限制,有多少恩赐,只要你肯侍奉上帝并看到时代的需要,你都可以成为那时代神可以使用的英雄。

结语:成为这时代被神使用的英雄

我想举个例子说明。过去10,20年,神让我有机会到国内交流讲道及教导,我感谢神兴起了很多忠心的仆人。我去广东省一教会有交流的时候,我认识那教会的传道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后来我知道教会有位教会年老的同工,我去时他已80多岁,1937年就开始到那里服事。他是播道神学院前身时我们的校友。神学院1932年开始,与研经大会很有关系,因为当时广州很多人参加研经大会后很想继续学习圣经,就在广州小小的地方成立了教会,这样算的话是我们第五件大事。

我这个做晚辈的想拜访他,向他学习,主日崇拜讲完道后,与她打招呼,那教会有四层,地下是放自行车的地方。我在二楼是礼拜堂,三四楼是主日学的地方。见到她时我想向这前辈请教,想请她吃饭,那是十多廿年前的事,我说:"我请你吃饭吧。"最后我们在街边吃大排档。她说:我没用了,我走不上楼梯了,我无法讲道了。

我说:「你30年代蒙召作传道,40年代中日战争;50年代国共内战还有政治打压;60年代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造成教会大逼迫,然后80年代才改革开放。年青传道人,今日我们教会能这样因为你们守住教会。我问她:「你怎么度过这些时间﹖」她没有讲太多,讲了两件事:「我们很穷。我有六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当时一岁时发高烧,没钱看医生。」她的孩子一生成为严重弱智的人,每次见这师母身边都有60多岁的儿子。

第二件事情在90年代丈夫过世前,她的丈夫一生没有机会穿衬衫,所以他在病床时请太太给他买一件衬衫,他说:"我想试试穿衬衫的感觉。"王师母说:"你都老了,别浪费浅。"有一次我到他的家,我第一次体会什么是家徒四壁。家里除了基本桌椅外什么都没有,床是木板的床,一盏柔弱的灯光。所以王师母说:"不要。"结果王牧师离开世界的时候一辈子都没有穿过衬衫,所以师母很后悔为什么不满足他的心愿。教会年青的传道人说,今日教会可以发展,是因为王师母守了住教会。

80年代他们带领教会一班长老,大家都年纪大了,不能上讲台了,但仍然想侍奉神,每次聚会时她都比我更早到坐在一个地方。我跟她说:"师母你这么早就到了﹖"她说:"是啊,我不能上讲台,但可以早点来,可以让参加聚会的人停了自行车后可以安心聚会,我看他们的车,他们可以听道。"我心里面一阵酸。我跟神说:"需要用她用得如此尽吗﹖"为什么人到这样的年纪这样的限制,我仍然想著:我可以怎样侍奉神﹖

有多少人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马上就离开教会﹖有多少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停止事奉﹖有多少人事奉时只将眼光放在自己的弱点上呢﹖但这群前辈至死忠心。

神使用了以笏,神使用了众多无名英雄建立了中国教会。这个时代里你想不想被神使用﹖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