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遇害者家人同行﹖东区医院院牧罗文浩分享经验

如何与遇害者家人同行﹖东区医院院牧罗文浩分享经验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义务院牧罗文浩。
港人在菲律宾遇害的事件中,失去丈夫以及两名女儿的梁太太的情况备受社会大众所关心。不少港者呼吁信徒尽力关怀所认识的、受到事件影响的朋友。而当面对因心灵痛苦的遇害者家人,作为信徒的我们在接触他们时,如何能具体和恰当地向他们表达关心和慰问呢﹖本报访问了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义务院牧罗文浩传道人,以他的院牧的经验分享到如何与哀伤中的朋友同行。

罗传道表示,如果谈话对象是直接经历事件的当时人的话,首先是关心他有没有受伤,或者会否痛。然后会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出对方的一些看法,例如如果对方提到"那些人很差,不知怎样开车的"等等,如讲到某些地方时表现出特别"肉紧"的情绪,关心者则可以进一步问:"你可以讲多一点吗﹖"让他忆述当时的情况,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引出核心的问题,让他可以讲番情况。

他假设若有机会跟此次悲剧的受害人梁太倾谈的话,他会采取不同的入切点。他首先会在旁听她哭,陪伴者开始或许不能说什么可以安慰她。进一步若恰当的话会轻轻拍拍她的肩膊、或拉她的手。他建议假如真的要说一些话时,不会讲"妳节哀顺变把"或"不要哭"这类的话,而可以讲"妳所面对的经历或过程不容易",肯定她的所感受的伤痛,让她知道别人能明白她的感受。

再下一步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轻轻问她,如果无作出反应,则可以问她是否知道儿子的情况,并问及她需要面对的事情及关心她身边的亲人。如有需要帮助时,可以为她转介与相关机构。

假若对方有信仰的话,可以提醒对方"神知道你的情况,会跟你一起走",而对无信仰的人则会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的话我可以协助你,帮助你渡过难关"。如果对方说绝望的话如"你帮不了我,我的家人都不在了,怎样帮呢﹖"这时就最好不要再说什么,让她稍为纾缓一下。他强调谈话时要多用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是/不是"的提问。

他表示,让对方有机会讲自己的感受,甚至骂一些对象是好事,因为这样能帮助她抒发内心世界。他说:"最大忌是叫人不要哭。说『你不用伤心』之类的的话也最好能避免。因为哭是一种纾缓的方法,能帮助她尽量面对事情。心里痛苦的人本身其实是慢慢能克服的,让他有机会讲出来时他反而会慢慢接纳现实,是过到自己一关的表现。"

他又表示遇到如此巨大的创伤时,会触及自我形象、人生意义、爱与被爱,亏欠及被亏欠等思考,通过谈话希望能帮助对方作出正确的调校。如果对方表示想放弃自己时,可以提醒对方还有儿子,或带出"这个不是人想发生的"的概念。一般有儿子的话,会帮助她思想更多怎样和儿子好好生活下去,让她有正面的盼望,尽量将事件对生活的影响减至最低点。他说:"希望通过倾谈能作为她生命的向导。负面的想法是一定会有的,但尽可能帮助她调校到正面的方向去,从消极不开心引导回正面的地方。"

据罗传道的经验,经历如此巨大创伤的人一般需要多少日子能恢复过来呢﹖罗传道说,恢复的日子因人而异。若没有想放弃生命的想法,并有儿女未能放下的话较容易。有的人经过大轮思想后,知道自己的目标,明白要向前行的话会很快恢复,因为他一要对自己有信心,二是他知道上帝爱他,知道上帝创造是甚好。我们也是他所创造的,所以我们能向前行的话,会是很好。"我们会看这些事件是一个踏脚石,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负面的想法是一种选择,如果对方想法倾向负面的话,要让他看到正面的角度。"

至于恢复的时间,罗传道表示当然是越快越好,但他亦强调要给予对方恢复的时间,不要强求一唧即蹴,反而在漫长的过程中给对方正面的力量。

相关新闻: 本港教会与哀哭的人同哭 并勉励港人以爱胜恶 中华基督教会编制单张 "一起面对〈港人在菲律宾遇害事件〉" 香港牧者以信仰角度回应菲律宾人质事件 全港市民默哀悼念人质事件死难者 牧者回应菲律宾绑架事件:催逼基督徒为真理发光 基督教机构发出祷文 哀恸之余不忘和平与关爱‎ 市民睹枪击直播情绪受困 多个热线供求助‎ 协进会发出"823港人被胁持事件祷告呼吁" 华福中心回应菲律宾人质事件 求主安慰死者家属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