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许多赴非志愿者一样,杨天然出发前亦遇到来自父母的强烈反对,担心他的安全和身体状况。但杨天然持守著"当你愿意去帮助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善待你"的信念登上了去肯尼亚的飞机。
从肯尼亚回来杨天然接受《国际在线》访谈,分享这次不一样旅程及对她人生的影响。她表示原本带著对非洲大地的好奇过去,但亲眼目睹了贫民窟内孩子的状况后,追随著内心的召唤,她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我觉得我付出的所带来的回报,并非金钱上的,而是孩子们给你的那种真挚的感谢和因为有你他们发生的改变。我体验到这种快乐了,并且以后还想要体验这种快乐。这就是非洲之行给我最大的影响,我要帮助别人。"
当地物质严重匮乏,吃饱穿暖都是很大问题,教育更是被摆在了不重要的位置。杨天然参与的学校有50多名学生,从5岁到13岁不等,全都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一名当地老师和一两名不定期的外国志愿者,便是该学校的全部师资,教材亦缺乏。
杨天然主要参与教学工作,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语法和单词拼写,亦教了一些简单的数学,为应付日后生活所需。
尽管环境很艰苦,但是这次短暂的教学生涯里,与孩子的接触中,不少细节给杨天然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喜乐。杨天然分享到:孩子们看到他都会欢呼雀跃,并喊“mouzongcou!mouzongcou!”,就是白人的意思……这里的孩子分不清白种人和黄种人。他们对黄皮肤、软头发的中国人很新奇。"课堂上,我在板书时,他们就会悄无声息地走到我后面,轻轻地摸摸我的头发,或者掐掐我的手,看看我的头发是不是和他们一样,看看我黄皮肤的手是不是和他们黑皮肤一样的感觉。我回头看的时候,他们就羞涩地捂著脸跑回了座位。这都是让我感动的小细节。他们都特别可爱。"还有一件令杨天然特别感动的事:在惜别之际,一小女孩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大母鸡,并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上“CHINA”。
学生大部分都是孤儿,其中很多还是艾滋孤儿。杨天然说:"他们并不确切了解自己生病的情况,因为他们还处在潜伏期,没有忍受过发病的痛苦。他们也不了解自己在多长时间内会死亡,也不理解什么是死亡。他们只是很小的孩子,对这个没有概念。他们看到周围的孩子很长时间都不来了,简单的以为他只是回家了,或是去别的地方了。"
这些自小就被遗弃的孩子,可能从来没有被拥抱过,甚至不曾知道被爱的感觉。杨天然表示每当看到孩子脸上纯真的笑容时,他都觉得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让他们笑得更灿烂,笑得更久。这样,他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在专访中,杨天然介绍当地那唯一的老师是一名基督徒,很深刻的是那位老师对他说:"就是这样的,我祈求了上帝,然后你来到了这里。"这位老师还赞扬杨天然为贫民窟的勇士。"那位老师的一番话令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杨天然表示自从看到需要之后,内心燃起使命感:"我们看见了,就不能捂住眼睛假装看不见;我们听到了,就不能捂住耳朵假装听不到。既然看到了听到了,就一定能够做些什么去改变,这就是我内心的召唤。"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4100万人口中,38%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