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Sir:錢到用時方恨少

前幾天某報章引述了現今80後理財的態度,調查指出他們平均有26%的收入是「去向不明」,對於自己的開支更是沒有清楚紀錄。另外,更有不少人抱著不切實際的投資回報的期望,更悲哀是達97%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經歷了投資失利的情況。大家看到這樣調查,或許又會對80後的年青人搖頭歎息,慨歎他們不懂理財,只抱著對投資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各位讀者,以上的描述只適用於80後嗎?70後呢?60後呢?過去一星期,我分別到了兩間大型投資及保險公司分享,席間我分享了過去幾年如何協助年青人及家長作理財規劃。 上星期我應邀到了一個朋友的家與他們作「財富身體檢查」,首先就是討論他們一家人的「洗費」,他們對於「大數」都頗清晰,如工人姐姐的薪金、供樓還款、管理費、交通開支等,但上網費用呢?兩公婆的吃飯錢呢?當我問他們各自為自己的興趣所花的費用時,如先生喜歡攝影;太太喜歡買護膚及化粧品,他們起初說:「這些『細數』好難計喎,應該不是太多吧。」既然是身體檢查,我就拿出我在電腦中記錄了的每月開支檔案,逐樣問他們開支是多少,逼他們面對現實。結果出來後,他們很驚訝,因為總數竟然差不多就是他倆加起來的月薪。我打趣他們:「你們的確十分懂得量入為出。」精彩的環節還在後頭,當討論日常開支時,其中提及到保險開支,太太立時激動地說:「快拿保險單出來給呂sir看啦,都唔明他為何買那麼多保險。」當先生從房內出來時,手拿著一大叠保險單,場面都算壯觀,一看之下,他自己分別有4間保險公司的保單,而太太就有5間保險公司的保單。最恐怖的是,當我跟他們分析時,全家人的保單都沒有危疾及意外保險。其實,購買過量或不當購買保險都是我們不懂理財的情況。 另一次跟一位媽媽分享她的理財習慣時,她竟然對我說她手持了一隻股票約二百萬,我再問她還有買其他股票嗎?她卻說沒有。這或許是個別例子,但我遇到更多人的投資只放在股票上,其實,把9成錢投資在一隻股票或是把9成錢只投資在股票上都不是好的投資方法,那跟把所有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的道理一樣,都不能分散風險。 每次做「財富身體檢查」後,我都會建議一個幫朋友省錢的好方法,就是把每月的開支記錄下來,此方法好像是老生常談,但關鍵是你有沒有付諸行動,以往要用一本簿仔記下,的確麻煩,最近用了智能電話的apps,的確很方便多了。各位讀者,若你真的想好好管理及增值財富,就要好好建立良好的消費習慣,不要只是量入為出,而是好好學習儲蓄和投資呢。若是這樣,當你真正要用錢時,就不會覺得錢到用時方恨少了!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