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关"主席李炳光牧师发言说"关爱"本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需要关爱,而金钱只能提供一种福利,并不能代替关爱;与人接触、建立关系才是真正的关怀。
他指出,若关爱基金只为补足香港现存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的未及之处,就不如干脆称作"福利辅助基金",但其是香港最需要的是建立关爱的文化,给受助者关爱,也保留他们的尊严,与他们建立一个持久的互爱关系,所以关爱的工作应有一个平台和确实的指数。
李炳光牧师呼吁社会各界能从"基金"的层面,大胆而合力进入"关爱"之中,目标是让每年更多带有资源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在社区中得到适切的条件和支援配套,贡献时间作关爱的行动,照应、支援、启导、与少年人同行,关爱老弱,令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教会以爱关怀邻舍
教会团体一向以爱去帮助受助者,并推动社会的关爱文化。会上基督教励行会、工业福音团契以及禧福协会分别分享了关怀少数族裔、青少年成长向导计划以及食物粮仓计划的开展和成果。
工福总干事余妙云强调了青少年成长向导计划推动成年义工一对一长期持续地帮助社区的青少年成长,这比鼓励儿童储蓄金钱这点更显得有意义。作为向导的义工郑生亦出来分享他如何与一个基层孩子做朋友,帮助他面对升中的新学校生活,扶持和鼓励他积极面对人生。
禧福协会总干刘达芳分享了食物粮仓计划自09年6月至今年10月,一共透过4个机构并全港九41间教会服务了3,228个家庭。而他们的计划跟社会福利处不同的是他们强调将受助者作为人而不是个案看待,提供舒适的环境接待他们,设图书阁给伴随而来的孩子玩乐,又聆听受助者的辛酸故事。而投入服事的义工受很多的故事所感动引发出更多关爱行动,比如自发筹款请受助者吃团年饭,也有很多公司主动捐出物资。
一名养育四个儿女的单亲母亲岳女士分享了她受助的经历。她初次到土瓜湾浸信会求助时正患情绪病,所以期间大发脾气并提出很多额外要求,而接待的人员不但没有怪责或强调以规矩办事,更是主动了解她的情况,以后亦持续关心她。而自从接触教会之后,她的情绪病也改善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刘达芳博士表示,教会能做到的是带头作关爱行动,还可以作为核心以连接社区的NGO和学校,凝聚整个社区的资源和力量,去作关爱行动。而针对各区人口结构不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教会可以结合社福单位和学校去合力去研究制定策略去解决问题。
会上基督教励行会亦分享了他们如何著力帮助少数族裔寻找工作并融入生活。
蔡元云:关爱基金要培养志愿者
就"基金"提出的推广关爱文化和订立指数量度关爱水准等,同时代表政界、民间和教会团体的蔡元云表示支持。他指出光讲派钱,一百亿很快就会用光,但社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钱,而在于人。他就关爱基金用途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可用于动员和培训志愿者,去作持续的关爱行动,与人建立关系;第二,给贫困人士提供实质经济支援,解决他们衣食住行和健康上的需要;第三,推动NGO及宗教团体参与,让这些有心去服侍社区的人去做关爱行动;第四,推动研究学者参与定下"关爱"指标。
他指出政府社会福利机构不是不想做、无爱心,而是"做得太多做到残",这样何不交给有心服务的团体去做呢?他表示期待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应是实证为本、可持续、可行的,而非"假、大、空"的。
学者:关爱文化有指标可量度
理工大学陈清海教授会上回应,指出政府若对一百亿关爱基金有认真及长远的一个期望,应就教关提出的关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制定关爱指标作认真考虑。
他指出实际做法不应只是放一些官方的统计数字作指标,也不应单作社会普查接纳式、信心式的调查结果作指标,而是应该参考过去20至30年的国际经验,从个人层次、单位层次和政府层次三方面订立指标,比如在个人层面上可统计是否多了人参与关爱的行动,从投入的时间去量度投入的持久性和程度;就单位层次则可询问在公司和企业层面是否订立了关爱政策,比如有否成立义工队伍、有否提供工时和培训去装备员工投入关爱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