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9月28日第166封代祷信
=======================================================
"… 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罗马书12:15 – 译新约希腊文圣经)
代祷信更新消息: 在十月开始改为每月两次,第一及三周六香港 (HK Saturday 9pm) 发出。 在此再次感谢在过去三年多关心,为我们祝福的代祷同行者。
(一) MO与MO爸妈:"同乐同哭"- 超越个人主义的视角
1) 对《罗马书》12章15节希腊原文的解构,揭示出"同乐同哭"并非一时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持续且主动参与、奠基于信仰的群体生活方式。
2) 阿MO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层次体现:爱的本质是"参与"——既在喜乐中与人同享在治疗中微小的跨越,也在哀哭中与人共担隐形的艰难。苦难,因而不仅是个人信仰的试炼,更是对群体践行"同乐同哭"的呼召。
3) 正是透过这份真实的群体连结,阿MO的生命见证得以超越个人际遇,触动更多人;而《罗马书》12章15节的永恒真理,也在这个当代处境中熠熠生辉。这不单是阿MO一个人的旅程,更是由无数关怀与同理交织而成的集体见证。
4) 三年多以来,一些与阿MO有著相似经历的朋友和家人,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联络。我们风雨同路,期盼透过交流分享,互相支持鼓励,为前路寻求方向。在这条艰难重重的路上,无论是照顾者的辛酸,还是受伤者的挣扎,那份身同感受的共鸣强烈而真实,许多感受无需多言便能心领神会。
5) 在阿MO的家庭与挚友关系中,"同哭同乐"的实践则显得深刻而持久。事件发生后,阿MO的每周代祷信成了外界了解他复康进展的主要窗口。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医疗上的点滴进步,也真挚地流露出家人情绪上的波动——"在无助之中,忍不住饮泣与哭泣",展现了最深刻的"同哭"。这份毫不掩饰的脆弱与悲痛,让关心阿MO的"有心人"得以走近他们最私密的哀伤之中。同样地,亲友的陪伴与支持,被MO爸形容为"心灵上的安慰与治疗",这正是《罗马书》12章15节中所描述"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之"同在"最真实的体现。
6) 代祷感恩 请继续为照顾者的辛酸和受伤者的挣扎祷告,盼望这份信仰的群体生活方式,成为持守信仰者与他们"同乐同苦"的关怀和实践。
(二) 【经文解释】:从神学教义到生命实践的桥梁 1) 从第12章开始,保罗的重点从"神为信徒做了什么"转向"信徒应当如何回应"。这并非从神学到伦理的简单过渡,而是一个深刻的逻辑必然和延伸。 保罗劝勉信徒将身体献上,作为"活祭",这不仅是理所当然的属灵敬拜,也是心意更新而变化的生活实践。因此,12章15节的"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并非一个孤立的道德劝诫,而是这一"活祭"生命所自然流露的群体伦理,它源于信徒因被救赎、被更新而拥有的新生命本质。
2) 动词不定式(Infinitive):χαίρειν(to rejoice)和κλαίειν(to weep)均为不定式动词,而非简单的命令式(如"rejoice!"或"weep!")。这种语法形式传达了一种持续的、内化的生活状态。它不是在要求信徒做出一次过的情感反应,而是呼吁他们培养并活出一种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生活方式。这意味著"同乐同哭"是一种持续的生命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3) 介词(Preposition):核心介词 μετὰ(meta)在此处意为"与…一起"。这个词的选用至关重要,它强调的是一种"参与"和"共同"的连结,超越了仅仅的旁观或同情。
4) 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χαιρόντων(the rejoicing ones)和κλαιόντων(the weeping ones)是现在分词,用作名词,指称"那些正在喜乐的人"和"那些正在哀哭的人"。这强调了爱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正处于当下的情感状态中。这要求信徒的关怀是即时的、真实的,而非针对一个模糊的、过去的事件。
随著阿Mo 治疗过程的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上帝无条件的爱与拯救大能,更感谢神和你们的记念 - "166:同喜乐、同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