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場講座「葉漢浩博士《放下標籤,重建愛的關係》為腓利門書『逃奴說』重新註腳」,葉博士指出,讀者常以現代價值觀解讀聖經的做法存著錯解的危險:「過去我們將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投射到聖經中,解讀了一些書信本身並未明確說明的內容。」
他提到,《腓利門書》雖然只有25節經文,但留下許多需要解釋的空間。傳統上,奴隸阿尼西母常被塑造成偷竊且懶惰的形象,葉博士質疑這些假設,認為這些觀點來源於上層階級文獻,而非奴隸自身的記錄,因此不反映整個社會的真實情況。
講座中,葉博士強調理解聖經需要多層次的分析,並介紹了「社會修辭學」的進路,從文本、作者信仰及信念、歷史背景及修辭目的等多層次分析《腓利門書》。他指出,保羅在其他書信中致力於打破社會界限,關注弱勢群體,因此不可能接受奴隸制度。
葉博士闡述保羅神學中愛的核心:「基督徒雖身處黑暗的世界,但不被世界操控。愛讓信徒見證基督,成為基督的身體。」葉博士強調,每一個人都活在充滿局限的處境中,就像腓利門一樣,他是奴隸的主人,亦活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中。「今天我們也面臨類似的情況,無論是在教會還是職場,我們都要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結構中生活,但基督徒是不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所操控的。」
愛的復和力量能夠實在地改變生命
葉漢浩博士在講座中分享了他在工業福音團契服事時的一個真實故事。他提到一對夫婦,丈夫原本家境富裕,擁有七、八十輛的士和兩層豪宅。然而,有一天,妻子發現有人上門追債,才驚覺丈夫已輸光所有財產,房屋多次被抵押,甚至向高利貸借錢。家庭從天堂墮入地獄,妻子幾乎無法承受這一切,任何輔導員都難以找到言語能解開妻子對丈夫的憤恨。
然而,這個家庭迎來了轉機。葉博士分享道:「令人驚訝的是,正是這位妻子的愛和包容,成為丈夫戒賭成功的關鍵。」當葉博士問她如何能原諒丈夫時,她回答:「不是我能夠原諒他,而是因為我認識了上帝。」葉博士感慨地說:「這讓我親眼看到,愛的復和力量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夠實實在在改變生命的力量。」
保羅的修辭策略:逆轉權力與身份界限
在分析保羅用詞時,葉博士指出,保羅選擇使用生疏的希臘詞「agape」來表達上帝的愛,而非當時更常用的「eros」,以彰顯上帝之愛的獨特性。葉博士還揭示了羅馬奴隸制度的殘酷,奴隸被視為「會走路的工具」,屬於物品而非人類,並批判羅馬法律僅是對奴隸作為財產的保護。
葉博士指出了一個詞源學上的巧合:「英文中'slave'這個詞去掉'l'就變成'save'(拯救)。羅馬社會建立了一套理論,認為主人在戰爭中本可以殺死戰俘,但因為留下他們的性命,所以被稱為『拯救者』。因此奴隸稱主人為'master',與我們稱基督為主是同一個希臘詞'kyrios'。這是多麼吊詭的邏輯:明明在奴役一個人,卻要求他每天稱呼你為『我的拯救者』!」
葉博士逐節解析《腓利門書》,指出保羅的修辭策略如何逆轉權力關係。例如,在第8-9節,保羅表示「寧可憑愛心求你」,而非發號施令,暗示了全新的相處方式。保羅在第10節稱阿尼西母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此表達在當時社會極為罕見,打破了榮辱觀念。他還指出,第16節中保羅表達「不再是奴隸,而是高過奴隸,是親愛的弟兄」,顯示保羅根本不認同奴隸身份。
信仰改變——超越身份與過去
葉漢浩博士在講座中分享了父親的生命故事,作為愛與轉變的見證。他提到自己成長在一個吸毒家庭:「這可能令人難以置信,但我父親直到我二十多歲時還在吸毒。他有黑社會背景,連小學都沒畢業。」然而,他的父親在信主後戒毒,生命發生了徹底改變。 葉博士描述道:「信主後,他開始用自己過去的經歷服事他人。他的吸毒故事、在賭場的見聞,反而成為許多年輕人渴望聆聽的見證。」當父親去世時,他的安息禮拜吸引了七百多人出席,場面感人。葉博士說:「我們不設花圈,只接受奉獻,最終設立了兩個獎學金基金,一個在中文大學,一個在一所小學。」
他感慨地指出:「一個曾經的吸毒者、黑社會成員、小學未畢業的人,如何能在大學裡留下獎學金基金?這正是愛的使命——它讓人超越過去的身份,擁抱新的未來。」
《門》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打破標籤重補關係
在講座結尾,葉漢浩博士強調《腓利門書》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他說:「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種標籤:貧窮與富有、政治立場、教育背景等。近年來,我們經歷了因政見不同而導致的友誼破裂、家庭分裂。在西方社會,像同性婚姻這樣的議題也被用來劃分陣營,讓人非左即右,沒有中間地帶。」他提醒基督徒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要堅持真理,不被世界的標籤所操控。
葉博士還鼓勵參加者深入研讀《腓利門書》,並實踐其中的教導。他說:「真正認識聖經,除了讓聖靈引導我們外,還需要我們有勇氣實踐上帝的教導。人的言語有限,但在聖靈帶領和日常實踐中,我們會體會到聖經真理的真實力量。」
(資料整理:Hermas Wang, 撰稿: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