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見一些根深蒂固、難以摒棄的傳統觀念,如:“吃飽飯不要立刻游泳,小心抽筋!”、“沒開燈不要看書,眼睛會壞!”、“頭濕濕不要外出,會感冒!”、“刮毛會使長出的毛更粗!”……。
幾年前的《讀者文摘》一篇文章從科學的角度來回應這些觀念:
“(飯後)下水浸一浸絕對無害處……。”
“在暗淡的燈光下閱讀,也不會傷害眼睛,只是會使眼睛疲勞,令閱讀更吃力。”
“引發感冒的是病毒,不是天氣冷、寒風,或濕頭 。冬天較容易感冒,是因為病毒在空氣不流通而又溫暖的室內較容易傳播,而且這時候較有機會與感冒患者近距離接觸。”
“大家有這個錯誤的觀念(刮毛會使長出的毛更粗),可能是因為一般人開始刮毛時年紀較小,毛較細,顏色較淡,但隨溧年齡增長,毛的顏色便越來越深,以致大家誤以為是刮毛惹的禍。”
然而,理論上雖如此,要改變這些觀念卻要比想像中的更難。
信仰中也有許多“傳統”觀念,諸如“好的敬拜會有很深的感覺”、“復興就是教會人數增長”、“聖靈的感動是內心微小的聲音”、“禱告用信心一定會如願以償”,筆者甚至聽見有人說“禱告一定要流淚才有效”。這些說法有一些是完全錯誤的,有一些則沒有經過深入地消化和理解,造成信仰中許多的困擾,可是它們正普遍流傳,而且難以糾正。
耶穌講完“新衣補舊衣”和“舊袋裝新酒”的比喻以後,用另一個比喻來感歎反對他之人固守舊觀念:“喝慣陳酒的人,就不想喝新酒,他總說陳的好。”
新酒還沒有開始發酵,所以一般人都偏好陳酒。人也總是固守舊有的觀念,不願意改變。對酒而言,確實是舊的好;在信仰上,固守舊愛卻不是好事。儘管如此,人還是喜歡舊的過於新的。
為什麼人總喜歡舊的?首先,是人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或不覺得問題很嚴重。例如,當今很多基督教詩歌都是靠“口傳”來學習的,結果出現很多個版本。同一首詩歌,在不同的教會中唱法都或多或少有差別。我們神學院的學生來自不同教會,結果同一個神學院也出現多個版本。筆者在教導音樂的時候,曾經將這些詩歌的原譜找出來,以幫助大家按此統一唱法,可是……這實際上比教導新歌更難!
人喜歡舊的第二個原因,是人已經以此建立他們的生活方式,若要改變,則整個生活模式必須改變,需要多大的勇氣和犧牲啊!以前我們的一切收入都隨自己的意思使用,信主後知道一切都是神賜給我們的,不但應當先上十分之一,而且其餘的錢也要按照神的旨意來使用;以前我們不愛讀書,信主後卻每天都要思想神的話語;以前我們的人生就為自己而活,信主後卻要凡事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委身與耶穌基督和他的使命;以前我們事事成全自己的欲望和個性,信主後卻要按照高尚的道德要求去生活;以前我們對不喜歡別人向我們講耶穌,信主後卻要向別人講耶穌……這些轉變,沒有勇氣和經歷痛苦是做不到的,所以很多基督徒寧可只是口稱耶穌基督是主,但依舊過著信主前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