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3日的一場舊約聖經神學講座中,李博士把焦點放在馬太福音第一、二章作出講解。他說,馬太在記載耶穌降生的事件中,反覆引用先知的話,包括在三段「十四代」的歷史(1:1-17)以及五段「先知應驗」的說話(1:18-2:23),是要說明耶穌的降世與上帝拯救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博士舉例說,馬太福音1章23節中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馬太說「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所指的是以賽亞書7章14節的預言。然而,以賽亞說這預言時,是耶和華給亞哈斯王的一個兆頭,這與馬利亞懷孕生子是兩件完全不相關的事,為什麼馬太說「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
李博士解釋說,馬太的重點是要指出神是「以馬內利」的神。又如第一章記述耶穌的家譜,仔細數的話都不是三個「十四代」。馬太想帶出的信息是,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大衛到巴比倫、巴比倫到耶穌基督,不論以色列的歷史處於最強勢或最弱勢,每一個階段都有神的同在。因此,馬太說「十四代」的目的不在於數字,而是要點出最重要的主題--神在每個階段都與以色列同在。
李博士又說,一直到馬太福音的最後一章,馬太在記述大使命時,最後一句話也首尾呼應,「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總結說,耶穌基督的降生牢牢地鑲嵌在舊約救恩的歷史中,就算神的百姓把祂釘在十字架上,上帝仍是信實的,必成全祂拯救人類的應許。
這場舊約聖經神學講座由中國神學研究院溫哥華區委會及溫哥華華人宣道會合辦,李思敬博士主講的題目是「應驗與成全:馬太福音如何引用舊約聖經」。
相關新聞 巴基斯坦宣明會遇襲六人死 暫停止運作 (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