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切儿童成长 团体吁扶助新来港妈妈适应生活

关切儿童成长 团体吁扶助新来港妈妈适应生活
防止虐待儿童会总干事何爱珠博士表示,0至5岁是儿童成长的最重阶段,父母是主要的照顾者,家庭环境及关系均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防止虐待儿童会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权利倡议计划的赞助,于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推行"跨境及新来港家庭-关爱共融计划",100名新来港家长和儿童,以及50位义工参与。透过多元化的活动,包括家长讲座、户外活动、社区资源介绍及义工家庭探访等,协助新来港家庭更有效地渡过适应期,融入本港的生活,及学习正面管教子女的技巧,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跨境及新来港家庭需面对因生活环境转变而带来的重重适应上的困难,在育儿上亦承受不少的挑战,该计划则主要为观塘区育有0至5岁婴幼儿的新来港家庭提供相应的支援服务,包括育儿资讯、社区资源及义工家庭探访等,经训练的义工会定期探访所配对的新来港家庭,与他们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帮助他们适应本港的生活,融入社区。

根据计划的检讨问卷显示,全部的参加者均表示透过服务计划更了解本港的资源及福利,97.5%的参加者认为正面管教子女的意识提高了,97.2%认为与义工建立了互信的关系,95%表示认识了更多的新朋友及加深了对香港的认识。

新来港妈妈亲述经历

两位新来港的母亲于记者会上分享她们参加了本计划后的改变。

钟女士于2004年与港人丈夫结婚,一年后诞下大女儿,但婚后钟女士因未能适应本港生活,故一直与丈夫分隔两地,丈夫留港,自己和女儿则定居内地,直至女儿升读小学,钟女士在无可奈何下开始在港定居的生活。定居的首年,钟女士经常与女儿一同回乡以纾解在港的郁闷。钟女士表示,在港既没有朋友,亦对于社区感到陌生,因此她甚少参与社交活动,更不幸是由于未能融入本港的生活,导致心情长期低落,最后更患上产后抑郁症。钟女士与丈夫的关系亦愈趋恶化,并屡次被丈夫打伤。钟女士经社工转介下,参与了本计划。透过不同的活动及义工探访,钟女士开始接触社会,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亦透过本计划社工的辅导,心情得到纾解。

许女士于2007年与港人丈夫结婚,原打算待丈夫成功申请公屋后才来港与丈夫团聚。不料,婚后半年,许女士怀孕了。结果,许女士只好放弃于内地的小学教师一职,来港产子,继而与老爷、奶奶及叔仔,一家六口入住数百呎的公屋单位,变为挤迫户。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许女士面对很多适应上的问题。女儿出世后,初为人母,许女士所承受的挑战更大,更曾想过搬返老家。其后,幸得到医务社工的转介,参与了本计划,在义工的相伴和开解下,再加上参加不同的团体活动与讲座,许女士的心情亦慢慢好过来,并开始融入社区。现在许女士的女儿已经三岁,她亦有意再次投入社会工作,但求职的过程却处处碰壁。她在内地的学位资格,在香港不获承认,许女士唯有退而求其次,报读再培训课程,又因学历太高,不合资格而遭到拒绝,对此,许女士感到很无奈。

该会提出多点建议

防止虐待儿童会总干事何爱珠博士表示,0至5岁是儿童成长的最重阶段,父母是主要的照顾者,家庭环境及关系均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本会推出"跨境及新来港家庭-关爱共融计划"透过义工家庭探访等一系列的活动,让育有0至5岁婴幼儿的新来港家庭更了解社区的资源、增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亲子和家庭关系,并尽快适应本港的生活,融入社区。

该会现有以下的建议,以协助新来港家庭适应本港的生活: 1. 政府应投放更多的资源,协助育有0至5岁婴幼儿的家庭,包括新来港家庭,安排定期的家庭探访,了解家居的实况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并加强家长正面管教子女的知识,巩固家庭及亲子关系。本会十分强调及早预防的重要性,向家长灌输正确的育儿技巧,可有效预防虐儿及疏忽照顾等问题。 2. 政府应有长远的政策的配合,包括设立儿童事务委员会及制定儿童发展政策,确保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3. 鼓励父母积极参与社福机构提供的活动及计划,新来港人士来港初期需要各方的支援,而配偶的支持和鼓励能让他们更有效地渡过适应期。 4. 提倡社会对新来港人士的接纳,让他们感觉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受歧视。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