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會 > 社關
教會對社區熱誠冷卻 胡志偉:進場參與退場思考
2018年03月23日05時40分 上午 Posted.
 | » 80年代港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不少宗派植堂推展社關。(圖:網絡圖片) | 香港教會參與社區服務、重視社會議題的熱誠度以1989年「六四事件」為分水嶺。前期受1974年瑞士洛桑會議影響出現「社區教會」概念,在新市鎮積極植堂、參與社會服務。「六四事件」、「九七回歸」教牧移民潮及為免觸及敏感的政治,教會對社區熱誠泠卻,不再重視社會議題。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於3月16日在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站發表評論,回顧教會與社區發展的關係。 教會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時期 胡志偉指出,在「洛桑信約」,即1974年福音派領袖聚首瑞士洛桑商討使命共議信約,肯定基督徒的佈道與社會責任兩者皆重要,在80年代香港教界出現所謂「社區教會」的概念。他以個人為例,1984年神學畢業後往宣道會元基堂(元朗水邊圍邨)協助開荒,以社區服務注入福音事工。
他另外指出,1986年「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成立了「新市鎮佈道研究小組」,調查後認為教會需要與區民建立關係,才能達成關係式佈道的果效,而他與年輕的牧者都認同「洛桑信約」的精神,教會就在新市鎮社區提供服務。
教會對社區熱誠冷卻
胡志偉指出「六四事件」前社會瀰漫著香港前途的政治討論,教牧給信徒自由空間討論,反觀今天教會領袖為了自保限制了信徒享有昔日的自由空間。
他更指,「六四事件」後有名望的教牧移民美加澳牧會、亦有教牧換工場,加上社會運動受挫,整體教會對社區熱誠泠卻,不再重視社會議題。
他稱,香港回歸前後,教會在「公眾的聲音更為微弱,大多宗派為顧全大局明哲保身不敢挑戰權勢,迴避任何政治敏感課題」。
胡志偉指,本港教會在社關上,只取較少爭議的「服務導向」,少有爭議較大的「議題導向」。他認為,兩方面都是需要的,「堂會不能只以提供服務為滿足,因為結構不義不曾處理。」他敦促教牧以智慧走出傳統或體制的框架,「進場參與,退場思考 」。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