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艺术家不能做到在社会作盐作光的话,真是一个浪费。如果基督徒艺术家不能感染社群,也是一个遗憾。"
~ 香港基督徒艺家周文志
一次别开生面的"祝福亚洲2017华人视觉艺术家邀请展"将于圣诞期间在香港文化气息浓厚、人流最多的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共有20多位来自中、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人基督徒艺术家参展。今次展览绝不是"柴娃娃围威喂",而是经严格评审,带著一份对高质素艺术的执著与坚持,并盼望透过艺术作品向社会大众传递上帝的讯息。
今次邀请展的策展人周文志忠于感召与恩赐,多年来在基督教艺术领域诚恳耕耘,创新开拓。近年他与多位艺术达人组成"香港艺术动力",并初次啼声策划"祝福亚洲华人艺术邀请展",本报特邀访问周文志为我们详细介绍今次展览,并分享对基督教艺术现况的看法。
展览由来—让信仰融于图像‧进入生命
身为基督徒艺术家,我们非常景仰、忠于圣经的描述,艺术图像在我们信仰生活可谓不可缺少。比撒列是上帝第一位应许有能力为会幕做圣物及敬拜的艺术品的人,最明显的是约柜、金灯台、祭坛,都是他被圣灵感动而造艺术品用作敬拜。
长久以来,艺术家对上帝感召的回应、在生命中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流露出来,很值得我们追随和学习。音乐很重要,向耶和华赞美歌唱是必然的,很多年来在音乐艺术的发展上已经很成熟很有成效,用尽地上所有的资源、乐器去赞美祂。另外在图像世界也很重要,上帝亦藉著很多图像与人沟通,最显著的就是中世纪甚至更早之前,当时候很多作品对上帝的赞美、整个上帝救恩都在作品中呈现,如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等。在意大利、法国罗浮宫,很多艺术品作品都在赞美上帝,这个图像世界在今时今日我们依然看到人与神的关系可以藉图像进入教会,进入人的生命。所以我们期待这次大型展览唤醒信徒关注基督教视觉艺术,属于一个起步去团结华人世界艺术家。我们做到多少就做多少,能聚多少华人就聚集多少华人。
展览亮点—集大成‧高质素‧存远景
这次展览我们邀请到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位华人艺术家参展,展出逾300多张作品,有雕塑、水彩画、油画、书法、装置等,很全面的,各个艺术媒体都有参与。今次是第一届,我们小试牛刀,得到很多不同基督教团体支持。当然我们起步有人是观望,我们理解,但这不重要,我们能感染多少人就感染多少人。
我们期望这个艺术展两年一届,盼望达到基督教圈子高质素的、类似威尼斯双人展的效果,所以我们收到超过80名艺术家的申请,经过筛选后留下高质素的艺术作品。我们不希望凡说自己是基督徒艺术家的作品都收纳,只要是信仰生命不长的、艺术历程时间短的、不够水平的我们就请他们下次再来,这样集大成之余又能保持高质素。未到地步的我们会婉拒并鼓励继续努力,免得让别人少看说:"基督徒的作品只是如此而已吗﹖"太过"小学生"的初阶艺术作品我们都不予考虑,所以我们这次叫做"邀请展",并且经过评审的,在评审机制下选出高质素的艺术作品。
当然我们两年一届,不单只是在香港,2019年我们计划会在台湾或北京,现在还未确定。我们必须那地方有单位善长做策展的,力求做得有效果。两年一届目的是保留时间,让精致和高水平的作品进入。两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做出精心作品不难的,每个艺术家有2、3件精品,每两年展出一次的话我们相信质素会很好,这就是我们的盼望。
在我这个参展艺术家名单里面有些代表性的艺术家如岛子,他的作品一看令人产生很多的联想,所谓姜越老越辣,信仰的历程越长,讲一句话都很掷地有声,可以很震撼心灵的。
基督教的艺术—雅俗共赏‧影响社群
艺术,我觉得需要雅俗共赏的,艺术不是只是藏在博物馆、展览厅、艺术馆,必须与群众有接触有关系。当然艺术家的生命可以深层到一般人不能理解,这一点也不希奇,但我觉得应该两条腿去发展。艺术家有自己深层的、内在的、自我的发挥,是没问题,但是太过专注这部分呢﹖我们尊重,但能把艺术更加融入社会,那是更好的。
基督徒艺术家没社会的感召能力是不足的,基督徒的艺术家不能做到在社会作盐作光的话,真是一个浪费。如果基督徒艺术家不能感染社群,也是一个遗憾。所以我很鼓励基督徒艺术家更多开放,更不要孤芳自赏,最好艺术能更普及,让人明白藉著你的作品可以传递上帝生命的信息,这是最有价值的。每一个基督徒艺术家都需要朝此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上帝放在你里面的恩典发挥得更加好。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个作用,就是"闭门造车",有没有人欣赏呢?会有,但我觉得是浪费。
我们强调今次是初试啼声,借此唤起基督徒艺术家不要只闭门做事,要站出来,如音乐的艺术都是一个表演。若基督徒艺术家创作了一个作品,却只是藏起来,影响不到社群,可能自己会感到开心,但外面的人不认识不明白的话就很浪费。所以我鼓励基督徒艺术家,尽量吧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人了解到上帝。一件作品能把人带到上帝的面前,这是最值得大家鼓励的一个做法。
本港艺术环境—艺术路坎坷,有待肯定及培育
香港的艺术家不是太幸运。香港即使有很多国际级的画廊进驻,又搞很多大型艺术展,但香港的艺术家沾不到一点风采。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香港没有艺术家,但香港的艺术氛围发展的不太好,香港政府不太支持视觉艺术,但音乐艺术做得非常蓬勃:芭蕾舞,声乐、很多,也请外来的艺术家,但偏偏视觉艺术被忽略,因此香港的视觉艺术家生存艰苦。
香港生产艺术家的地方亦有的:中大艺术系、浸会艺术系两大学每年生产的艺术家不少,但他们的出路都很坎坷的,我们肯定有基督徒在里面,基督徒的艺术家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探索。他们很想在艺术发展和表达自己,但香港的出路太过困难,以致很多基督徒艺术家很多郁结。我们这个艺术展是否能够给大家一个盼望呢?这是我们一个目标。两年一度是否足以能让他们有很大满足呢?我不敢保证,但相信我们如此持续下去能造就很多基督徒艺术家,让他们找到一个出路表达自己。我们也是众志成城,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在创作里找寻与上帝的联系和亮光
当我接触很多基督徒艺术家时,发现他们部分不懂得自己的艺术作品如何与上帝连系。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很多艺术家递交作品时,一些描述让我们发现,对于他在自己创作里面如何找寻与上帝的联系和亮光比较微弱,描述上颇困难,值得深思。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能够发展一个进步的空间。今时今日对基督教艺术发展的教导开创的路比较慢,还有很长远历程。不知道该由谁来作,是神学院呢?一些艺术发展机构呢?学术机构呢?如何把两样联系一起呢?中大和浸大的艺术系都有基督教背景。中大的崇基神学院与艺术系有多少联系?为了基督徒艺术家能得到更好的培育,让他们可以走在正路上——他们的艺术作品不是无的放夭的,而是可以带著上帝的信息,展现在人前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圆满的盼望。浸会也有神学院,是否能与艺术系联上呢?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处理的。我们盼望日后可以在这方面作一些的联合,培育出一些基督徒艺术家的精英。
介绍"香港艺术动力"
香港艺术动力凝聚一班艺术人士,其中约一半是基督徒。一些成员不是有很长艺术学历、但偏偏这班人是被孤立的。这些多年香港的艺术发展,人气高低在乎其背后的背景。"香港艺术动力"里面不是都有艺术资历或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偏偏这班人即使没有所谓很深资历,但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意亦很有感染力。
我很看重这班人,就如耶稣呼召门徒一样。他们不是艺术精英,但上帝感染平凡人,卑微、愿意服事的门徒。艺术家即使没有资历,但不要轻看自己、妄自菲薄——只要我们肯服事肯创作。我们很希望兴起一群上帝愿意使用的基督徒艺术家:即使没有高深的资历,只要肯服事,他们的作品一样可以充满赞叹、充满感染力。就如人点灯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亮人前。如果我们和上帝紧密的联系、与上帝的关系好,在自己生命里面藉艺术发展出的心思意念能影响到人,所以"香港艺术动力"有这个目标。
因为其中一半成员仍未信主,所以我们步伐比较慢。然而艺术亦非一朝一夕,因此我们希望不断发挥著感染力地逐步发展。今年4月我们和赤柱浸信会合办一个"活力‧盼望"主题的艺术展,用了在赤柱大街的地舖,一个福音据点合作做一个艺术展出。赤柱本身就充满艺术气息,所以展览招来了一班艺术坊众。这是一个传福音的地方,那次亦非常成功,因为教会上下一心推动事工。我们招聚了14位艺术家展出作品,包括雕塑,带来一些回响。展览期间迎接新来宾的方面就交由教会负责。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参与教会的布道事工,该教会的牧师亦承诺每年一度的复活节继续举办,我们期待下一届发展更好。
我们又曾在数码港一个家私店举办艺术展。那是一个接触社群的地方,有6000多尺,家私都放在地上,墙平常都会空著,可以用来展列作品。当然这个会带有商业性合作,但这也是一个开始,让艺术作品可以登堂入室,进入社群展示人前。这个就是"香港艺术动力"所做,尝试发展很多空间去接触社群。
周文志本身从事艺术创作及精品设计,于基督教礼品设计及制作上属先峰人人物,其中"仆人领袖"及"约柜"两款金属雕塑深得全球基督徒喜爱,大量销售往海内外。他透露自己亦密锣紧鼓制作一个大型雕塑,但现在先不透露是什么,希望保持神秘感,待展览期间再向大家揭晓。
周文志简介
周文志本身是一位产品设计师。在1991创办灵溢企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福音礼品和教会用品的出口贸易业务。2005成立基督徒礼品创作人协会(CGDA),担任协会主席至2015。
周文志近年积极发展基督教艺术,2016年创立"香港艺术动力",汇聚了一群视觉艺术家,共同发展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可以找寻更多的展览机会。"祝福亚洲华人视觉艺术家邀请展"是周文志在今年的重点策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