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與文:久等的驚喜(上)— 期待帶來失望

漫畫與文:久等的驚喜(上)— 期待帶來失望
神的時間和我們所期待的不同,常令我們感到失望……
經文:他聽說拉撒路病了,仍然在原來的地方住了兩天。(約十一6)

等待,佔了我們人生活動的一大部分。

等巴士、等電梯、等成績放榜、等發工資、等電視節目、等待發財、等待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出現、等待更好的工作、等待別後重逢、等待病痛得痊愈、等待夢想的實現、等待孩子長大……。基督徒深信有一位神在掌管一切,於是我們將自己期待的事交托給神,直至更多時候我們是在等待禱告蒙應允,等待他的作為彰顯,等待他的恩典賜下,等待他為我們開路。等待的心情有時候是興奮的期待,但更多時候是令人焦急、煩躁和氣憤,時間更長一點就變成無奈……絕望……。

耶穌的好朋友——馬大和馬利亞就曾經如此。

那個時候,她們差派人去找耶穌,把弟弟拉撒路生病的消息告訴他。這些動作顯示她們相當迫切地尋求幫忙,因為拉撒路病得很重,她們卻一籌莫展,只好尋求那位和她們關系親密、又滿有大能的耶穌基督。不知道是因為她們沒找到大夫,還是因為大夫也已經束手無策,她們竟然不惜千裡迢迢去尋求耶穌的幫忙。聖經沒有清楚提到耶穌當時在哪裡,但從他們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可揣測大概需要四天的路(假如拉撒路是在耶穌說「拉撒路睡了」(11節)的那一天死,直到耶穌抵達伯大尼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整個故事中最令人摸不准頭腦的,莫過於耶穌原說:「這病不會死的。」(4節),過兩天後又說:「拉撒路死了!」直到耶穌趕去伯大尼時已經太遲,拉撒路不但死了,而且是死了四天了!

把自己想像成為那個報信的人一定極難過又生氣。好不容易走了幾天的路找到了耶穌,卻聽到一句話說:「這病不會死。」然後慢條斯理的繼續待了兩天。或許我們心裡會想:「就算不會死,你是不是應該去看看他嗎?難道你只想看屍體嗎?他是你的好朋友哩!」即使當時沒這樣想,就當作我們相信耶穌的預知能力,可是為什麼過了兩天之後耶穌又改口說他死了呢?人命關天,耶穌還在開什麼玩笑?等他死了才出發,那可來不及了!如果那個報信的人是跟著耶穌一同回去的,心裡一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如果他是報信的那一天馬上回去的,那麼他大概比耶穌早兩天到,心裡興高采烈得想要向馬大和馬利亞報告耶穌所發的預言,可是一到家卻發現拉撒路死了兩天,那種心理衝擊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內心自然會浮現兩個問題:(1)耶穌真的全知嗎?他真的知道拉撒路情況有多危急嗎?他體會拉撒路的痛苦嗎?他曉得馬大和馬利亞有多焦急嗎?為什麼原說不會死後來又改口呢?(2)耶穌真的愛我們嗎?如果他是全知的,他知道拉撒路的病和他姐姐們的焦慮,為什麼他無動於衷?為什麼他不理?這些問題可能做出的結論就是:神若不是非全知,就是非全能,不然就是非全愛。

這是否也是你內心的吶喊呢?你問神說:「主啊!你了解我的現況嗎?你可知道我現在已經多久沒工作了嗎?你知道我家庭的經濟狀況已經陷入困境了嗎?你知道我現在多麼需要一個對像嗎?你知道我母親的病有多嚴重嗎?你知道我過去所受的傷害有多深嗎?……如果你都知道,為什麼我禱告了這麼久還是沒有工作?為什麼還是沒有對像?為什麼我媽的病情沒有好轉?為什麼你不對付那些惡待我的人?你真的愛我嗎?你是不是在忙著其它的事而懶得理我呢?」更糟糕的……或許是像拉撒路,明明來得及的,卻似乎因為耶穌的拖延而告吹。

這些問題使我們陷入對神的全知、全能和慈愛的質疑中。杜博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說的對:「痛楚和苦難並不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困惑」才是粉碎一個人信心的主因。」(不可理喻的上帝,頁16)……(待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