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在歐美世界的擴張 編輯室 2007年5月2日星期三 上午12:49 今年四月,英國北部一個向來承受基督教傳統的小鎮[Clitheroe] 要迎接劃時代的衝擊— —一間教堂將改作回教寺。這種改變也象徵著伊斯蘭教在歐美世界的擴張。 在歐洲另一角的德國,一位法官因為引用回教的可蘭經去判案,不容許一位回教婦女和其丈夫離婚而引起德國人公憤,他們覺得該法官不是根據德國法律審判、卻以伊斯蘭教條和 可蘭經淩駕其上! 至於北美洲,美國密之根州一位法官被一回教女子控告其不執行處理她的案件。這法官不受理該女子的原因,乃由於她不服從法庭要求:所有證人不能遮豪鉽掖“@證,以清楚顯現 其身份。美國的鄰國加拿大也沒有例外,魁北克的最近一次選舉,曾經因為一些回教女子在投票時沒有除去面紗引起當地選民不滿。為何那些回教女子不需要遵守本地法律去證明 其面貌? 正當歐美世界的白人的生育率直線下降之際,伊斯蘭教徒和有其背景的人口卻一路上升。 2001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在歐洲有超過3千7百萬的伊斯蘭教的人士,這包括了虔誠的信徒 和回教文化培養的人士。在北美洲,信奉或受伊斯蘭影響的人口也超過6百萬。 這個在西元七世紀才創立的伊斯蘭教,曾經在歐洲、中東、北非以武力擴張,歷史可以為證。雖然現今回教人士當中也分為溫和派及激進派兩大陣營,對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有其或 多或少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但從本文上述事件可隱約指出,就算在歐美社會當中的回教溫和派人士都不一定接納西方世界的風俗和規矩,一些更可能不推崇西方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和理性的倫理。 早在90年代哈佛大學學者Samuel Huntington 在其論文「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 曾經導出伊斯蘭世界與歐美世界的對陣。由於西方世界已經進入「後基督教 時代」, 11/12 世紀的十字軍和伊斯蘭教對陣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蹟,因為現今伊斯蘭教面對的歐美是崇尚民主法治的社會,歐美的基督徒已經進步到不再像以往的十字軍之想法: 依靠武力去解決衝突。不過,回教中溫和派能否控制主流﹐避免激進派如黎巴嫩、利比亞和伊朗所培植的好戰分子進一步攻擊西方世界呢 ?這是十分影響大局的關鍵因素,因為即 使現今歐美國家不再主動去攻擊回教中激進國家和阿遜F分子,這些激進分子仍然會煽動歐美國家內的回教徒採取敵對態度和進行破壞行動,像2005年七月在英國倫敦地下鐵路和及 後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站的爆炸案,仍然可能會在不同的歐美城市發生。 現今歐美國家都面對同一問題:伊斯蘭教移民和其後裔能否融入當地的法律和文化﹑效忠當地主權國?還是要當地的法律和生活規矩去迎合和遷就他們、以伊斯蘭教為他們的生活 準則?本文上述的一些個案正好反映出這個問題。不幸的是,對現今歐美國家的所謂自由派分子來說,這不是值得探討和處理的問題,他們不期望伊斯蘭教背景的移民融入當地的 文化,因為他們認為「多元宗教和文化」 比較單元宗教和文化一定好得多!他們採取了鴕鳥政策、沒有意識到多元文化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社會問題、法庭將來要處理很多本來可以 避免的因文化差異產生的衝突。 英國倫敦地鐵爆炸案清晰地顯出,在英國土生土長的回教背景人士不單沒有效忠英國和為英國著想的心態,更「喧賓奪主」地要求英國政府及人民要遷就回教的傳統而不是自己尊 重英國本地的法律和文化傳統,這傳統就是一千多年來的基督教文化。地鐵爆炸案中4個犯案者都在英國出生和成長,其中3個的殺手的父母是巴基斯坦移民,一個的父母是從印度 來的。這4個年輕人本來都同受英國的公立學校教育,照理應該比較其父母更容易融入英國主流社會。根據一些認識他們家庭背景的人透露,在他們還未接觸到伊斯蘭激進分子之前 ,他們對英國社會的確還沒有明顯的敵意。但當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根」和身份時,就一個一個被招攬成為敵對西方文明的回教恐怖份子。 還有將這樣的局勢火上加油的因素。就是有一些回教國家以龐大的財源去培植這種反西方和反基督教的精神。沙地 阿拉伯就是其中一個這樣做的國家。眾所週知,在該國除了伊斯 蘭教外,其他宗教不能公開傳揚﹐違反者會受其回教法律裁判。沙地 阿拉伯的石油財富有兩條出路。一方面,它資助全世界的回教國家建立伊斯蘭文化和學術機構。第二方面,它 以龐大的經費資助和獎學金,在歐美的權威學府如美國的哈佛、耶魯大學和英國的劍橋和牛津,推動對伊斯蘭教的「正確」 認識和友誼﹐拉攏西方的自由派人士,特別是有權威地 位的學者,推動改革歐美國家的法律去迎合回教背景人士的要求。 今天在歐美居住、崇尚民主自由 [包括宗教自由] 的公民,應該留意伊斯蘭教在當地的擴張,否則十年或二十年後,宗教背景的差異會在歐美社會形成一些本地人不喜歡見到的改 變。當然,要達到種族和宗教和諧,所有人都應謹慎,不要犯煽動仇恨的錯誤,避免重蹈十字軍的歧途或回教在歷史上所犯的過錯。但西方國家絕對有權去保護其文化的傳統、社 會規律,並且有權要求移民當地的伊斯蘭教徒遵守當地的規矩、尊重當地本來的文化和習俗,而非強求改變當地的規矩來迎合他們回教的觀念。 [作者保留本文的版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