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要教导现今的年青人,不是"让他们认错"或"训导"一番就是"教育"了他。我们会否乱扣了帽子给他?我们硬说他是为了得到"尊重"和"友谊"来派钱,然后我们就晓以大义说他的途径"不对"。实情是甚么呢?若要了解他的心态,一是问当事人;另一是看看年青人怎样回应。我在不同媒介访问了不少年青人,以下节录了一些他们的回应:
"你们这些成年人,究竟知不知道我们要甚么?在这件事他要的是『威』、要『面子』,不是要『尊重』,你们大人知道这是有分别的吗?"
"中二派钱就是错,有钱人派钱就无错吗?有钱人就可以派钱来在中学命名、在大学命名,为何中二生不可以让人叫他一声『阿哥』呢?为何大人派就可以,中学生派就有问题?"
"有学者认为:『家长须纠正"以钱代替爱"的价值观,亦要教导子女,不可用金钱作为换取友谊或认同感的手段。』年青人的回应是:请朋友吃饭算不算是『用金钱作为换取友谊或认同感的手段』?若是,有何不可?"
"排队拿钱有甚么问题呢?排队又不是犯法?排一次半次队,我们的价值观就扭曲吗?排一次队就会学到不劳而获吗?我们叫他一声哥哥,是我们的选择,这样就严重到叫没有尊严吗?为了出粮而返工、为了出粮而忍受老板骂就是没有尊严吗?"
身为一位通识科老师,我很欣赏他们的批判精神,他们回应了,我们身为"大人"又怎样教导他们呢?是不是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太著重金钱呢?我们身为小朋友的榜样,是不是很多时候也是"利"字当头?是否就是我们这些"大人"让小朋友觉得"有钱驶得鬼推磨"?
或许校方将小男孩交给"训导"前应先交给"辅导"老师吧,训导明显有惩处的味道,但派钱这事上错在哪里呢?错在派钱的一方?错在派的方法引起公众混乱,若派得低调就没有错吗?错在排队排得太混乱吗?错在给钱中二学生的嫲嫲?是我们先扭曲金钱价值观,才导致下一代有样学样吗?
在未能好好回答以上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然后才再下定论吧。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