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節期之一---大齋節知多點 編輯室 2008年3月19日星期三 上午4:04 節期的重要性 每一個種族或每一個宗教群體都有他們各自所慶祝的節期。節期或節日對任何一個種族或信仰社體都非常重要,因為節期和節日不但代表他們各自的文化傳統,節期或節日也直接地帶出他們各自的身份。因此如果一個族群或一個信仰群體對自己的節期或節日不清楚,其實也間接地在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他們是誰! 今天我們身為信徒的問題是:一方面,信主多年,好像懂得很多;但另一方面,我們對本身的信仰,其實認識得不夠。(猶如我們身為華人,對本身的文化習俗認識不夠一樣)。我們對教會的節期認識多少?我們是否認為節期只是可有可無的傳統? 我們在舊約裡看到許多節期,其實是上帝自己為以色列百姓設立並且要他們遵守的。例如在出埃及記,當以色列百姓出了埃及後,神便叫摩西和亞倫為以色列民設立年歷和節期,並且要求他們的子孫都要遵守,免得他們的後代,有一天不但淪落到忘記耶和華上帝,連自己的身份也忘記了!可見,年歷和節期對上帝的子民來說,是很重要的。(試想,我們今天若是活在一個沒有所謂時間、年歷或節期的日子裡,我們會怎樣?我想,我們會像當年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一樣,不但過著沒有意義的日子,我們也會忘了我們是誰。) 初期教會設計了一個整年的教會年歷。它有系統的排列教會的節期和節日。目的是要幫助教會的禮拜與慶祝,及幫助信徒明白和經驗上帝的救恩。 所以教會年歷的節日和節期是按照耶穌基督一生的事件排成的,使耶穌基督的福音有系統的表達在教會生活中。 每個節期都有它特別的意義,使人體會救恩的歷程和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 今日現像 今天,有許多教會強調聖誕節過於受難節。由於大齋節期是在受難節之前40天,所以在缺乏強調之下,信徒對大齋節期就沒有什麼認識。 我們可以看出,人都喜歡強調喜樂勝過悲傷;喜歡談自由但不談責任。今天,有些教會也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只強調復活節不強調受難節;只講基督的得勝,不談基督的受苦!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有些講台的信息也逐漸偏向一種的極端,那就是,過度強調上帝的祝福,而忽略教導作主門徒的委身和順服。 所以近年來在一些教會裡形成了一種“富裕福音”的信息(Gospel of prosperity)。所謂“富裕福音”是指在宣講福音的信息時,過度強調信主的人肯定會怎樣怎樣地蒙福;不但蒙福,而且還是蒙大福!這種的信息被稱為“富裕福音”是因為它過度強調做上帝兒女的福氣,很少談論做上帝兒女的受苦信息。 其實,沒有主的受難,就沒有主的復活;沒有主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也就沒有復活得勝,使世人獲得拯救的希望! 初期教會背景 在初期教會的時代,信徒對本身的信仰便有很清楚的認識。那就是主的復活離不開主的受難和死亡。所以每一個主日的崇拜是慶祝基督的全盤的拯救聖工,有主的道成肉身,關懷世人到主的受難、死在十架、復活升天。所以,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很清楚明白他們在罪中死和在恩典中獲新生的意義。 因此在初期教會的基督徒開始了教會的一個傳統,就是在復活節前夕有通宵禁食禱告會。然後,在復活節主日為人施洗,和接納新會友,全體教會弟兄姐妹也參與和新會友一同讀經、贊美,藉此機會重新表白他們的信仰。洗禮、入會後,教會弟兄姐妹也和這群剛受洗或入會的弟兄姐妹一同守聖餐。 大齋節的形成 到了主後300多年,教會把復活節前的靈修活動的傳統延伸到3天。那就是從禮拜四,一般被稱為濯足日(Maundy Thursday),受難節(Good Friday)和復活節前夕。 後來教會發覺只用3天預備心是不夠的,尤其是要用這段時間來預備要洗禮入會的新信徒或新會友更是不夠,因此教會便將它延長到復活節前的40天。就這樣,大齋節期便形成了。 所以大齋節並不是一個節日而已,它其實是一段為期40天的節期。因此我們比較正確的稱它為大齋節期而不是大齋節。 慢慢地,這40天的大齋節期不但是新信徒上洗禮課程或新會友上會友課程的時候。大齋節期也成為一般信徒透過讀經、禱告、禁食、施舍救濟、重新與主建立親密關系的時刻,以便落實他們的信仰生活。 大齋節期什麼時候開始? 基本上,大齋節有幾個主要的日子。 a. 聖灰節 首先,教會以聖灰節為大齋節期的開始。教會把這一天定在星期三,所以英文也稱為(Ash Wednesday)。 這是由於大齋節期強調並重視人類困境,了解人的有限和罪性,所以人需要承認自己的罪,祈求上帝的赦免。因此初期教會便根據約珥書2:12-19先知如何吩咐以色列民要悔改歸向上帝而設立的日子。在教會歷史裡,傳統的天主教會和聖公會的聖灰節禮拜中用香灰塗在前額上表示人的謙卑與悔罪。 b. 棕樹節主日(Palm Sunday) 初期教會在大齋節期所重視的另一個日子,便是棕樹節主日。原本棕樹節主日是定在大齋節期的第五個主日。 棕樹節主日是以耶穌進耶路撒冷城預備受死為重點。它的目的是要帶出耶穌受死是出於他的主權,也是耶穌決定面對受難的時刻,所以棕樹節主日也成為受難周的一部分。 c. 聖周(Holy Week) 第三個重要的日子其實不是單單一天,而是一個星期,那便是受難周。重點是放在主耶穌如何為了愛世人而受死在十架上。它包括了濯足日(受難節前夕)、受難日和復活節。 d. 濯足日(受難節前夕) 許多教會都特別重視受難周;尤其是受難周星期四的濯足日(Maundy Thursday)或現在很多教會也干脆把這天稱為受難節前夕,一般上許多教會都有受難節前夕聖餐崇拜或禱告會。因為這一晚上,也是當年耶穌與門徒一起用所謂最後一次的晚餐(聖餐), 和為門徒洗腳,及鼓勵門徒要彼此相愛和謙卑互相服事(約13:1-35)。今天許多教會在這一天晚上舉行聖餐, 那就是透過與上帝復合的聖禮,強調耶穌基督犧牲之愛和人需要悔罪才能重新和上帝建立關系。 e. 受難日 教會也在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紀念救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強調耶穌基督的死,為世人的罪當贖罪祭,使人因能夠透過信耶穌基督而得永生的救恩。有些信徒也常選擇這一天作為禁食禱告的日子,甚至延續到聖周六。 大齋節期對今日信徒的意義 大齋節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傳統。至少我們今天的信徒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重新思想耶穌基督 大齋節期其實是重新讓我們思想為什麼耶穌基督需要為我們受苦,甚至死在十架上。 有時候,我們信主久了,以為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耶穌不為我們死,那他來到世上做什麼?我們今天,會不會因為耶穌對我還有一點作用或功能性(functional)而信他呢? 如果,我們今天以為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是理所當然的,那今年的大齋節期,我們須要再一次思想耶穌基督為什麼需要為我們受苦及受死。 二、重新自我反省 第二,也許你會問,除了思想耶穌基督以外,今年的大齋節期我還可以做什麼? 其實,大齋節期也是我們自我反省的時刻。我們可以透過個人或群體的讀經、禱告、默想、甚至禁食來反省我們作主門徒的光景。 不過,我們也要小心、也不要誤會,以為我們要“做”了什麼,才算是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大齋節!我們要擺脫一種屬靈成就感(spiritual achievements。) 今天,我們信徒的一個錯誤觀念便是以為我要“做”什麼,我才算是基督徒。例如,我們以為我們要讀經、禱告、禁食、要來教會、要來服事,我們才比較屬靈。不過,我們也不要以為這一切不重要。其實,這一切的屬靈操練都對我們每一個弟兄姐妹非常重要! 我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做了這一切的屬靈活動,才算是基督徒!相反的,我們是因為我們已經是基督徒、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讀經、禱告、默想、禁食、來教會敬拜和參與教會的服事。 三、重新與主建立關系 最後,大齋節期除了是重新思想耶穌基督的時刻;重新自我反省的時刻;大齋節期也是重新與主建立關系的時刻!大齋節期給我們信徒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開始,它再一次幫助我們回到我們信仰的根本;及了解上帝和我們之間的關系。 願今年的大齋節期也是我們一個重新開始的時刻!阿們。 整理自陳元昌牧師《大齋節》一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