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师Geoff 潘正辉: 性格冷静而理性,他被Perspective Magazine (透视) 列入为"40 under 40",肯定为40位亚洲区年青杰出设计师之一。约七年前他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公司,两年前他更在寻求人生意义时认识了上帝,盼望透过AMENPAPA上帝赐予他的艺术创意、营商等恩赐,回应上帝的爱。
Salina 任嘉雯: 出身于广告界、有丰富时装巿场阅历。爱演话剧爱画画爱跳舞的她拍照时会扮鬼扮马,看起来快乐、活泼而感性。但原来她曾患严重失眠,在忧郁与情绪困扰之际跟上帝遇上,神的话语成为医治她的良药,自此她让时装成为"流动billboard",将神的话语带到城巿的每个角落,成为失意者的安慰、心灵受伤者的医治,并以型格的设计证明上帝的儿女其实是很酷的,将人与上帝的距离拉近一点。
记:本报记者
记:你们二人因为工作的背后又是夫妻,会否回到家里之后会埋怨对方:"我觉得你那个决定不可行嘛……都说你应该如此如此嘛…"等等,不自觉地将公事带回家里呢﹖
Salina:我们在工作上清楚属于不同的部门,我是巿场、设计方面,他是业务发展、财务上,分工相当分明。我们亦订立机制:谁负责的部门就由谁作主,他就有"say"。其他人可以给意见,可以参与,但最终的决定权会落在那人手上。因此一个清晰的分工相当重要。
Geoff:我觉得暂时还没有(二人冲突)。可能有两个方面令它没有发生,一个是工作上的分工令我们没有争执的空间,在系统的安排上减少了我们之间争拗的可能性,最终有的底蕴的磨擦上,我们就跳到第二个方面,就是《以弗所书》所教导的:我(丈夫)是家庭的头,我做的决定最终亦会以她为出发点去想,像耶稣爱教会的心一样。如此到了争论以至作出决定时,我会预先问准她的权,到最后她会将投票权给我,最终由我去作决定。这又不是"极权主义"我什么都"话事",而是她甘愿地将她的投票权给了我,将她的"say"给我,因为她知道我所作的决定将会为了她以及公司的益处。
Salina:他很好,有时我也会说他:"你刚才为什么那样跟某人说话﹖刚才的态度很恶劣。"他的自省能力很高,并不介意别人的评价,他会说:"是吗﹖那我下次不再这样吧!"很多时他都会这样,令我亦会放胆去讲。他亦会给我一些提醒,但作为女人到底我较小器,我会呶著嘴说:"是吗﹖"但我们从没试过演成吵架。
记:Amenpapa的创立理念源自神的话语,开始是否有神的呼召﹖
Salina:Amenpapa可说是从我的失眠开始的。失眠期间神不断向我说话:透过《圣经》、意念等,我开始发现—原来神的话语如此向人说话,并如此的有力量!那时我失眠期间,上街真的很抑郁时,真的希望自己被车撞死就好了,那末就不用自杀了!因为那时很痛苦,白天就害怕晚上来到,晚上就害怕睡觉,睡觉又无法成眠,只能眼睁睁等到天亮。
有时在街上看到教会外面的广告牌上写著简单的说话如"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我就觉得原来神的话能如此的安慰我。我那时就有一个想法:不如将神的话语放在时装上,在街上、地铁上都能让人看到神的话语,那多好呢﹖想到可能有很多我的同路人,亟需要神话语的安慰,就由那里开始。又好像你吃了一顿好的、或看到一套好电影,很逼切想和朋友分享:『那家饭店平、靓、正,你快点去试试吧,快点去看看吧!』
那个心态正是这样,很想跟朋友说:原来《圣经》很好看,原来《圣经》并非与我们无关痛痒,简直是人生的说明书!但当你如此跟他们说时他们不一定理睬你,那我就想如何令人感到《圣经》的话软一些,看了以后觉得『原来是这的呀!』。回想起当时有很大的激情,像火烧心一样,觉得很想做、一定要做。但我们当时仍未想到如何卖、要做多少、材料如何……那时太初信了,仍未知道什么是异象。各样都没有仔细去想,但神就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点火。

Geoff:如何分辨什么是"神的旨意",什么是"我的旨意"﹖很简单地,如果是"我的旨意"的话,很容易能在肉体上或感性上找到一些原因或动力去做。
我本身对时装毫无兴趣,但正正我是一名建筑师,我对建筑很感兴趣。但我做了时装品牌时,发现我每天的工作——如何发展这一品牌,比我以前只当一个建筑师时更"像"一名建筑师。即使在建筑设计时,你亦不可能全面地将所有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但当我做一个时装品牌时,原来神已种下不同的恩赐和兴趣在我里头——包括我对graphic design的喜爱、我对品牌的喜爱、对行政的喜爱——每一方面的喜爱就像一套交响乐,每个乐器一同奏起时,那种美原来是早有安排的。
Salina:其实我也不想做时装,我亦对时装无热情。(但最后如何还是选择了时装呢﹖) Salina:我当时在ZTAMPZ和bread n butter的时装公司工作,所以就选择了。
记:那么,对Salina来说,选择时装可说是顺理成章,但对Geoff来说却不然,但更能让他感受到这是神的呼召使然﹖
Geoff:就如我有一些讯息在心底里想表达,有人会选择在报纸写文章,有的选择在google,有的选择排一套戏。每个人选择一个平台去发表。Salina那时选择了时装这一平台主要是第一,际遇上的顺理成章吧。
Salina:那时我对slogan T-shirt有很深刻的印象。以前很多运动都用slogan tee去影响城巿。加上T-shirt成本低,又不大复杂,就选了这个媒介。
记:"赚钱"还是"见证神"﹖"生意"还是"职场"﹖"打著做生意的旗号去传福音"还是"利用福音去做生意"﹖你们经营Amenpapa过程中会否感到有矛盾﹖
Geoff:对我而言并没有矛盾。(在纸上画一个三层的箭靶,最内的圆心写上"why",中间一层写上"how",最外一层写上"what")思路是很清晰的:"why" generate "how",再generate "what"。
"Why"就是「我们爱主,很想将祂的讯息带进世界,带进黑暗中,我们亦要完成祂给我们作为基督徒最基本的使命;"How"就是通过什么方式:除了生命的见证外,我究竟要用口去讲、还是用手去写,这how有很多方法:有的人去教会上「八福」、「三福」,学习技巧上的,又或者在职场上搞cell group或bible study,如此类推;"What"就是最外面的一层,别人能接触到的是什么,对不信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教会的一个音乐会布道会,又或者是每日午餐时会去的活动,又或是会看的一出戏、又或是会买的一本书。我们就选择了一件衫。"How"就是用巿场学及品牌的角度,去雕塑一个品牌,通过巿场接触平时其他方法所无法接触的人。
关于"做生意",如果只用生意去看,会执著于或笼统地看为是"牟利"还是"非牟利",但生意最基本的无非是创造里的一个原意:生意是将一些资源一变二、二变四,将之变成一个平台,孕育出一些产品,这其实是创造的最基本。而我们每一个做"管家"的其实已是经营自己的"生意"——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至于"牟利"还是"非牟利"其实是关乎经营模式——选择去让事奉generate钱,还是放在巿场里自己generate营利,让这组织能自给自足,这是手法上的不同。
记:当公司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维持生意额又是自给自足的必要之路时,如何能做到平衡呢﹖神要让我们赚得很多呢,还是相信神在别处"必有供应"呢﹖
Geoff:我觉得跟刚才画的三个圈一样,是自己对信仰及对神的信心。当生意额下跌时就是对自己信心的一个考验。因为我很喜欢认识神的缘故,认识真理就是自己对抗试验的唯一和最后的防线。
对我而言,逻辑地说,我们从来没想过做Amenpapa,亦没想过靠此维生,到现在变成了养活一个团队,要用很多时间心血去经营的一盘生意,中间我们看到无数次神无形的手的带领,我们亦肯定这是神给我们的一个工作。肯定这一点时,这就是第一点的anchor,所有都建基于这一点之上。再上一层我们知道祂必供应给我们,亦明白祂重视的不是我在际遇上的好与坏,所执著的是我的灵。生意好与坏祂完全地掌管,祂的主权是绝对的。到了表层,是否靠我们的sales或能力能将营业额加大或缩小呢﹖我们深信是绝不可以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勤奋地耕种,用尽心机管理,雨水和阳水祂自会供应,由是者生意的高低都在乎祂是否喜悦。
对我们来说,那抵触之处其实并不难拿捏,因为当anchor知道是以爱做出发点,而不是以钱为出发点,所以钱的多少不能成为核心的问题。
记:《圣经》说基督徒要"灵巧像蛇、驯良如鸽子"。你们的经历中,当别人知道你是基督徒时,必定认为你们是很"老实",在商业的社会中如何能站立得住呢﹖
Salina:其实一边做时,自己的"衰嘢"才会浮面,并知道神是继续洁净我们。很多时神提醒我们要用圣洁的方法处理任何一件事。我们都不是从小信仰开始,以前都会沾染了商业社会的"技俩",如"当然不要这样告诉他了,要先『包装』,『误导』对方,再把他『钓上来』!"类似很多以前很多人教你的,现在也会不知不觉中使用出来,因为太习惯了,理所当然地觉得"梗系应该咁讲架啦!",但神不停提醒自己不能用不圣洁的方法做任何一件事,包括讲一句极无关痛痒的大话,或误导别的事。
所以这问题对于我并不是"如何防避受骗"或"大奸大恶",而是每一日做事时,那些小事自己会想"不如这样吧,令自己容易一些,或无需解释太多"。
记:Geoff又是否有一些经历呢﹖
Geoff:其实有很多。作为一门生意,最"正"的是像炼金的火炉,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中才能洁净和看到自己不净的地方。其实最难的未必与钱挂钩,如果能用钱量化的东西相对地简单,因为很容易计算,双方有清晰的交易。但最难的我觉得是内里的骄傲,或人与人之间的期望,甚至是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灵巧像蛇"我能看到的,之前我们内部一起分享,很多时不单没信仰的人会挑战,或觉得我们做得不对;不单是生意上、更是属灵上的争斗,越站在前面就越受到攻击——信徒或非信徒也好。就像林以诺牧师,当你站在前面时,不论教会内外都会批评,永远做得不够好。
记:哦,你们创办Amenpapa时遭受过什么非议吗﹖
Salina:有的人会说:"啊,你利用耶稣的名来做生意吗﹖"我们都会很愿意给他们解释《圣经》里所说的:耶稣叫门徒出去传福音时不要带衫、不要带钱,因为那些人是应该给你吃喝所需的,耶稣讲得很清楚:你是可以靠著传福音"揾食"的。我们有谁不是依靠耶稣养生的呢﹖因为所有的都是神给的,就算你去打工、冲一杯咖啡,都因为神给予你这样的技能你才能靠著神给你的东西揾食,是否做所有的事都不收钱呢﹖这样的话,所有的基督徒都应该不收取工资才对。
Geoff:基督徒做生意有些基本的矛盾,对我来说其实很清晰,例如:你不应该给"台底钱",或你要给你的供应商合理的价钱,如此类推。在道德标准上如何定位,什么是对与错,这些我觉得反而很容易处理,因为实在太清楚了。
魔鬼不会正面攻击你的,正如C.S. Lewis在《魔鬼的书信》一书里说:一个叔叔教他的侄儿一些人生的道理,那叔叔就是老练的魔鬼,而侄儿则是初出道的魔鬼,他用这一面教读者认识神,这是廿世纪最经典、最值得一读的基督徒书籍。里面有个很清楚的观念,那老魔鬼教那年轻的说:你正面地攻击基督徒是行不通的,太明显了,你要挑战他们的道德标准或意识,谁不知你是魔鬼吗﹖他们就会全副属灵武装去防御你。你要渗入一些完全没有意识的地方、或将一些坏的东西包装得看来很好:如果他想返教会,你要说"那是好的",鼓励他返教会,但让他想起周日正好要陪妈妈喝茶,让他下星期才返教会,那"诚然是一件好事,且也无伤大雅",如此才能把他攻陷。
所以刚才说"驯良如鸽子,灵巧像蛇",很明显地是道德位,太明显了;反而是模糊的属灵上的问题,别说外面的反对声音,自己内面还有罪未完全洁净,如何能圣洁地营运一个生意呢﹖这是每日都要面对的。其实做这事时更有所经历,以及与神亲近,因为这是非常逼切的。
Salina:太多人不明白,觉得"钱是不好的",是试探,做生意所有都关乎钱。但问题是:钱本身是神的祝福,要让我们有饭吃,让我们丰盛,都是透过钱去祝福的,但视乎我们如何"用"那些钱:是否用在享乐饮宴方面,以及你是否贪爱那些钱财,还是钱只是神给你的祝福,然后你又用那个钱去祝福别人呢﹖这是一种管治,让它能流通,就像你要工作才能奉献给教会一样。神给每个人不同的才干,有的人擅长作管家、做生意,有的人适合去打工,只是在不同方面将祝福流通。
我认为当基督徒持著这些产业时,我们就有"say"能将这些资源分配在什么地方。如果资源大部份都落在基督徒手上,能更有效地造福其他人的话其实是一件好事。我们并不想要靠别人,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公司而要靠别人的事奉和奉献来养我们,而我们又有很多无法自行决定和控制的﹖
Geoff:有关灵巧像蛇,如果自己的一个客人或供应商有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我们要以爱心、温和谦卑地告诉他做得不好之处,,同时又能做到鼓励,提醒他下次能有所改善,但又避免责骂他,让他感到受伤害和被论断……这就是困难之处。福音书中,耶稣选择如何应对反对他的声音到他怎样鼓励身边的门徒,我觉得对人沟通时,如何做到耶稣的柔和谦卑有一定的难度。
Salina:如果你不告诉别人你是一个基督徒的话,一切都会很容易:你教训对方、管教他很应该,但在神里面用我以前的方式管理下属是否对呢﹖
记:你们是否视Amenpapa为你们事奉的场所呢﹖
Geoff:我们一面做时,越来越肯定那是神给我们的、工作上的命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过做这个,我们对时装不是有特别的兴趣,也不认识这行业。如果从生意角度,你让我写"二十大想做的生意"的话,我如何也不会想到做时装零售,因为实在无兴趣。但正正是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神无形的手带领著我们。在这两年多三年间,我们在每一个季节都看到神如何装备我们,包括我们的信仰和能力。第一季时我们连要卖给谁都不知道,亦不知如何制造一件衣服,只心想:无所谓吧!造一小批,若无人问津就送给朋友算了。第二季试著生产多一点点,发觉真的有人去买,如是者,每季之间多一点,在巿场上发现发货多了,我们批发到 Bauhaus、Cocktail、ZTAMPZ等。
到今日那个异象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说我们仍不知,那个"不知"是:我们的异象很大,因为我们的上帝很大,我们不知神如何使用我们。现在开了一家店,很自然地会有人问:你有没有想过一年内再开多少间分店﹖三年后会有多少间﹖到哪个层次会如何发展﹖等等,我们至今仍是一步一步走,完全不知道。我们知道如果神只叫我们开一间的话,即使强求我们也做不来。
那生意和事奉的界线如何分﹖很感谢的是,我们去做的这几年间,神不断坚立我们对信仰的认识、对祂的认识,以及在神学上去明白到底生命、创造的意义,到我们如何做一个管家、什么是工作、什么是敬拜——我们的生命每个分秒都应该是一个敬拜的历程,我们的生意只是其中一个扩展。我们并不认为只有在教会带诗歌敬拜才算是事奉,或唱歌才是敬拜,一切都融在一起。
记:是否在经历Amenpapa前,你们经历过对信仰与生活或工作感到割裂的阶段呢﹖
我和Salina的信仰过程,以及我们的爱情婚姻,跟Amenpapa从无到有,整个过程都与信仰挂钩在一起。从我们信主、到爱主、到做Amenpapa,我们一直不知道原来可以有"分割"的,到做Amenpapa时更多接触其他教会和基督徒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有人认为是有所分割的。
回望时亦很感谢神将我们放在这样的命定里。我们有时亦会听到一些基督徒感到他们的生活与信仰生命有所分割,但这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我们由未信到开始信,神放了很多同行的人,他们都是极火热和爱主的,他们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所有——不是他们周日奉献多少时间、或收入的百分之多少——而是他们的所有都放在上帝,这"所有"指的是他们的家庭、事业、金钱等一切。神安排我们同行的—包括我们的工作伙伴,亦有我们的mentor,亦有在演艺界工作的艺人,和我们一起走过的牧者——不单是我们的教会,而是我们的整个"家",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生命。
后记
大部份以使命营商的基督徒都先经历信仰的历炼,在爱主的心与天国事业的使命感日热炽之时,确定来自上帝的清晰呼召下开展。但Geoff和Salina却在属灵上仍属"初哥"时就领受上而来的感动,一面在生意中发掘神给予的恩赐,一面从进深明白信仰并学习做生意,可说寓学习于实践。
Geoff形容Amenpapa和他的信仰历程彷如"两条平行的车轨",两者难以分割,又互相配搭。不禁令笔者想起不少受主呼召全心奉献者在进入宣教工场前总要"过五关斩六将",既要通过数年神学训练,又被要求数年牧会经验,加上宣教的装备,身心灵俱疲时才能被差往宣教地。
也许今天在神的国度里将出现更多呼叫"Amenpapa!"(阿门!天父!)的年轻人,由神亲自呼召,带领,进入社会作光作盐,作成祂天国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