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会五]李健长老:你看重教会的同工吗﹖

84届港九培灵研经大会:第六日

[讲道会五]李健长老:你看重教会的同工吗﹖
港九培灵研经大会第六日,在午堂讲道会上,李健长老继续以《腓立比书》讲道,讲题为"彼此同工中的喜乐"。

"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来到中间一讲,李健长老说,这正好是《腓立比书》中最重要的一段,此段的重要是讲出保罗写《腓立比书》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腓立比教会有假教师,保罗要帮助他们;有人说因为腓立比教会中同工有不和睦,保罗于是写信让他们彼此让步;有人说因为保罗常受他们馈赠。

但李健长老认为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以巴弗提生病,保罗要将他送回去,因此写了此信。既写信,就顺道提及以上关于异端的事、教导他们同工,亦免不了感谢的话,但同工生病保罗要送他回去是最主要原因。保罗要提摩太将他送回去。"今天基督徒读圣经,把圣经高举到无人性的地步。为将圣经解释清楚而将人性挪开——但将人性挪开就没圣经。圣经不是教义书,是人跟神交往、人跟人交往,人内省的书。神将圣经留给我们是让我们看到人跟神、人跟人、人跟自己可以交往。"我们的信仰是活的信仰,所以我们要想怎样活得更好。

《腓立比书》是圣灵默示的成果,但同时亦是一封信,像今天我们的电邮那样真实平常。但差别是我们的书信没有被选择到圣经里,但保罗的书信可以成为我们的安慰。李长老在港的几天共写了百多封电邮,在各地有要安慰、交待的事,每封信都有原因,每个电邮都有理由。

"《腓立比书》是保罗写给教会的真实的信,除内容外有写信的原因和动机,这是一封信,它不是一个神学作品。当他写《腓立比书》书时,他不知这封信会成为圣经。但我们读这封信把它当圣经来念,这原是无错的,但我们要知道保罗写这封信有人性在里面。我们如果不理解保罗人性的一面,就是看不明白这圣经。"李长老表示选择《腓立比书》作为讲道书卷,是希望将讲道会作为三场聚会中的"开胃菜",希望大家听完后有喜乐,而不是要和大家研经。他又说读此经时要考虑保罗的立场,如只看这为圣经,不会了解保罗的为人。而以此为焦点读此卷书时不会贬低《腓立比书》的神圣性,反而让我们能看到神的伟大、圣灵工作的奇妙。

美丽的同工关系:保罗—腓立比教会—以巴弗提

以巴弗提病了,他是腓立比的同工,将他送到保罗那里照顾他。保罗是个宣教人,只会传道,亦没有结婚,可能不大会料理生活。但以巴弗提病了,差点死了,保罗要将他送回去,但路程太远,当时没有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坐马坐驴的话要五十天路程,对一个病人来说相当折磨,于是保罗叫提摩太将以巴弗提送回去。

提摩太是保罗身边的人,保罗视他为儿子,提摩太走后保罗身边就没人了。去程五十天,停留三十天,回来五十天,数个月就过去了,不愿意让提摩太去的话是人之常情,但保罗愿意,并他写了一封信提摩太带给腓立比教会。他写了一些想法,让人看到被关在牢中的人的喜乐、笃定、平安。他对恶劣环境的看法、对生命成熟的看法,就看到他以基督为中心的生命,李长老说:"信仰不是部份的生活,是我们全部的生活。信仰包括我们的求学、婚姻、做人做事、思想、人前人后、意识想法,甚至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都应受信仰圣经。所以读圣经不要只读一句,要读一卷。明白时读圣经就有味道了。"

同工的喜乐

保罗这里指的"同工"不是指教会的同工。李长老为"同工"下定义——"当我们一起服侍时,我们就是同工"。三年多前李长老受邀作港九培灵研经会,大会有看得到的事奉者:诗班、转播的……亦有背后看不到的。他说:有同工时,服侍就喜乐;但当同工嫌隙、猜忌时,与同工一起就仿如度日如年了。香港教会密度高,同工密度也高——同工喜乐的话很喜乐,但同工不喜乐的话就更苦,因为地方狭小。

李长老解释,以巴弗提是教会差出去的宣教士,他生病时想念腓立比教会,同时教会亦挂念他。"哪一个教会宣教士病了,教会不紧张呢﹖"李长老的教会一个被派到落后地方宣教士病了,那宣教士服侍的地方到国家首都需要六小时的船。他病时要先将他送到首都、转到香港,再送到台湾。那宣教士不愿人到他的工场接他,于是教会派人到去接他。教会肢体看到她时,她变得骨瘦如柴。她回来时一直哭。教会同工就抱著她说:"回来就好了。"

保罗派提摩太到腓立比教会有个目的——让腓立比教会放心

腓立比教会—保罗—以巴弗提,以及提摩太—腓立比教会—以巴弗提这两组的同工关系非常美丽:李长老说,同工关系中最大的喜乐就是接受爱和付出爱,他相到想到将来面对心爱的主这是服侍最大的动力,第二的动力来源就是与同工彼此相爱。

廿年前,一位姊妹找李长老。她到他家中迳自走入每间房间看,然后说:"你家很小啊!房间很小,四个人住下吗﹖"然后就主动说:"我把我的房子租给你!"她的家是李长老家四倍,她说:"神感动我将房子租给你。",最后以租金"一元"的金额租给他廿年之久。廿年后那房子要拆掉时,教会又有另一弟兄给李长老打电话,邀请他住在我自己的地方。

人际关系中爱的表现

一. 将其他的同工放在心中

因为我没有别人与我同心,实在挂念你们的事。(二20) 他很想念你们众人,并且极其难过,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二26)

李长老强调要对同工有爱,他讲述了五个"爱的表现"。第一个是:将其他的同工放在心中。"当我们在教会服侍时,你心目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事工的完成﹖神旨意的成全﹖弟兄姊妹关系,还是同工的关系﹖"

不少人假设了同工无需太关心,因为认为他们有神的呼召,有神的照顾,甚至神会解决他的关系,因而很少关心同工。但李长老认为这是错的想法,弟兄姊妹应对同工有爱:"想想我们多少时间想著自己﹖多少时间想著同工﹖"与同工不合时我们多想著自己还是想著对方﹖"当我们不愉快时,我们觉得委屈,你会否觉得对方委屈呢﹖一个性急的人,和一个性慢的人,谁更委屈﹖两个一样委屈。当我们很累时,我是否亦觉得别人累呢﹖"

他又表示,教会有牧会同工,亦有行政同工,行政同工白天较忙,牧会同工晚上较忙;牧会同工多被认为白天不忙,行政同工忙时会觉得牧师坐在那里不工作,到晚上却没看到牧师忙得无时间休息。牧会的同工廿四小时要开著手机:信徒入院、车祸、怀孕姊妹身体不适……他说:"行政同工跟牧养同工常常不和——除非我们将主的爱放在心里。"

但你们知道提摩太的明证;他兴旺福音,与我同劳,待我像儿子待父亲一样。(腓二22) 然而,我想必须打发以巴弗提到你们那里去。他是我的兄弟,与我一同做工,一同当兵,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腓二25) 故此,你们要在主里欢欢乐乐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这样的人;(腓二29)

主动满足其他同工的需要

保罗需要人帮助时,提摩太懂得如何服侍他。以巴弗提是被差去服侍保罗的,当他回去时需要腓立比人接纳他。李长老说:"我们需要对同工关心,主动满足他的需要。我们不单将同工放在心里,亦要注意他的需要——物质的需要。"

他特别提到传道人的薪水不高。廿年前李长老出去当传道时已在大学教书,也在立法院工作。那时发两份薪水,很厚的一叠银钱,心中很高兴。但第一次收到教会发的薪水时,眼泪都流下来,想:"我如何生活呢﹖"那时有位弟兄每个月都给他一信封,里面放了金钱。六年来每月都给他。"我们需要在物质上让人感到爱他,亦需要在口头上让人感到满足。中国人怕太多称赞令人骄傲,基督徒更尤甚。我们要学习鼓励其他同工,鼓励不一定会骄傲,不鼓励的话却会灰心。"

李长老提到自己的儿子在五六岁时已显出弹琴的天份,有绝对的音感,因此弹琴很好,曾得初中组第一名,高中组第二名。在他不到十岁时,一次他弹了小向爸爸演奏《小奏鸣曲》。李长老不会弹琴,但他指出一当中弹错了的地方,又指出情感没弹出来的地方。当晚她太太对他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像你那样残忍的爸爸,全世界能弹小奏鸣曲的孩子很小,但你却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太残忍了。"

此事令李长老明白到——对的话不一定要说出来。"同工中有人做对了,不一定做得很好,我会跟他说:做得好!我们以为讲员是天生的,但讲员不是天生的。我第一次讲道我还记得,我捉住讲台,讲台一直摇,因为太紧张了,后来不少人一直鼓励我,对我说:神会使用你,我就一面讲一面学。"

积极解决其他同工的难处

每个人生活上都会有需要,有时会有难处。第三表达爱的方式是积极解决其他同工的难处。"怎能知道别人的需要呢﹖注意听、注意看,就会知道同工的需要。"

他分享到他的儿子小时候一次回家跟妈妈说:"有个同学很讨厌,他每天带一个匙羹,到处找同学的饭盒,这里挑一口,那里挑一口,自己却不带饭盒!"第二天,妈妈让他多带一个饭盒给那同学,没想到对方竟然拒绝,说:"你是少看我,拖舍我吗﹖我是在自食其力!"太太于是想办法,将儿子的饭盒越做越多,并让儿子跟同学说:"我妈妈作太多了,你帮我吃一点吧。"那同学就高兴了,说:"你是在求我啊!"于是就开始吃儿子的饭,越吃越多,而且觉得很有"面子"。李长老说:"我们需要注意别人的难处,不一定开口说帮,但可以帮他。"

常与其他同工交通

他指出跟别人交通是很重要的事,但认识别人不容易,让其他人认识你自己更不容易。如何可以彼此认识﹖先付出爱。他说:"先付出爱的人很容易受伤。谁是最先付出爱的人﹖就是基督。"罗马书5章9节说明:"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李牧师说:"全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是基督被挂在十字架上,不是我们同意、要求的,当我们还不明白、不懂得回应他的爱时,他就挂在十字架上,向我们显明他的爱。我们要不要接受他的爱﹖如果我们要过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我们就要效法基督,去爱其他同工。"

他说,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同工间彼此交通就像身体的血循环。当交通时,就带进来养份和氧气,走时就带走二氧化碳及废物,"我们交通时不要发怨言起争论,并将怨言和争论带走——如此基督的身体会健康。"

一起追求基督的利益

保罗在信中说,人都不求基督的事——基督的事就是利益、好处的意思。我们彼此相爱时,我们一起追求基督的利益。

总结

李长老最后总结了彼此同工爱的表现:第一,将同工放在心中,第二是主动满足同工需要,三是积极解决其他同工的难处,四是常与同工交通,最后一起追求基督的利益。他最后说:"彼此同工的喜乐就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三角的关系—上帝在上面,我们和同工是底下两个角。我们彼此相爱时,我们与神更近;我们与神更近时,我们更彼此相爱。"

(本报推出港九培灵研经大会专题,每日即时更新,与信徒一起回顾每堂讲道内容)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