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牧養之道 林一君牧師:平等相待作他們「終身牧者」

年青人牧養之道 林一君牧師:平等相待作他們「終身牧者」
是次青年牧養茶座特別邀請「關注青年自殺民間組織」三位年輕成員分享個人經歷及倡議經驗,並由林一君牧師擔任回應嘉賓。(圖:基督日報)
年青人牧養之道 林一君牧師:平等相待作他們「終身牧者」
林一君牧師強調:「如果用高姿態去傾談,不但幫不到年青人,反而會給他們更大壓力。」(圖:基督日報)
基督教協進會青年事工小組周三(24日)舉辦青年牧養茶座,探討學生自殺問題背後潛藏的複雜原因。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鑽石堂堂主任林一君牧師在會中強調要以「真誠多於說教」的態度陪伴青少年度過情緒低谷。

是次青年牧養茶座特別邀請「關注青年自殺民間組織」三位年輕成員分享個人經歷及倡議經驗,並由林一君牧師擔任回應嘉賓。林牧師過去曾擔任社工、中學老師、校牧及校監等多種角色,長期與青少年保持密切接觸,擁有豐富青少年工作經驗。

學生自殺不只是「睇唔開」

談到學生自殺,林牧師分享她擔任社工時期在街頭作問卷調查,向區域市政局議員反映青年問題、特別是單親家庭面臨的困境,成功促使政府推出單親人士家庭低收入免稅額政策。

後來她決定轉任教職,因為深信許多青年問題背後隱藏著複雜因素,需要從教育源頭著手,並且特意選擇在一所band 5學校任教,認為這些學校更需要老師的陪伴與支持。

在多間中學擔任校牧和校監期間,她親身經歷過因學生自殺離世的悲痛。她發現到,身邊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自殺的看法過於簡單。他們會歸因於學生「睇唔開」,或是認為年輕人不懂減壓,只會勸他們「睇開啲」(看得開些)。

對此她悲憤:「什麼叫作『睇開啲』?現今社會不僅年輕人,連幼稚園學生都可能產生自殺念頭。」她指現今年輕人成長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一出生就面對手機和資訊爆炸的時代,人際關係疏離,缺乏信任感,這使得他們更難表達內心真實感受,也增加了師長與他們同行的難度和挑戰。

搶救自殺女孩 陪伴年輕人一輩子

林牧師強調:「如果用高姿態去傾談,不但幫不到他們,反而會給他們更大壓力。」她認為無論是作為牧師還是老師,無法立即解決所有問題,因此角色定位應該是「引導者」而非「問題解決者」。

她又指出若沒有穩固的關係基礎,年輕人會預設牧師或傳道人找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耶穌」,因此應該效法耶穌與門徒同行的模式,陪伴他們尋找人生目標。「耶穌是陪伴門徒找到天國的路,不是強迫他們,而是讓門徒自己覺得找到正確的路,自己走進去。所以我們是來陪伴他們、而且要做好陪伴他們一輩子的準備,不是只陪他們幾年。」

十多年前,一名女生天台準備跳樓自殺,致電林牧師向她道別。林牧師脫口向她說:「你死等埋我 (你要死請務必等我)!」隨即趕到天台,發現女孩其實並非真心想自殺,只是極度需要傾聽者。後來她們一起吃了一頓飯,將心事傾吐。如今女孩已成為一位老師,亦欣然歸主。她向林牧師說:「我選擇做老師,是因為不想再看到有人自殺。」 「三不二同」陪伴法則

林牧師特別提出陪伴年青人的「三不二同」法則:「三不」是指「不說教、不否定、不批判」;「二同」則是同理心與同行。

「不說教」的重點是聆聽年青人的心聲,而非一味說教。「不否定」是要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此外「不批判」是避免隨意批判學生的行為。

「二同」中的同理心是指積極聆聽的態度要讓年輕人感受到真誠,不要漫不經心地聽,也不必急於回應或提供意見。同行則是要有長期陪伴的心理準備,做他們終身的牧者,且要以平等地位相處,而非高高在上。

最後,林牧師引用多段經文鼓勵在場眾人:作為陪伴者要效法耶穌基督始終如一的與人同行(約翰福音16:33);過程中不要害怕驚惶,支取力量後繼續前進(以賽亞書41:10);同行者不要氣餒,因為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相信信仰能夠幫助年青人(詩篇34:18)。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