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爾仁寺洞一展覽廳內,設有一座僅容一人的小型神壇,內裡放置了彩色緞帶、鈴鐺、神主牌、蠟燭與單人坐墊等,呈現巫覡家屋的空間氛圍。只要在平板上輸入姓名、生辰與職業,中年女性的聲音便隨即響起:「我是超越人類知識的存在,知曉你無法理解的真理,能預見未來。若有疑問,請提出。」 此外佛敎亦有「AI僧侶」的出現。去年首爾國際佛敎博覽會「馬愛佛陀AI」聊天機器人被推出,向善信提供心靈諮詢服務,同年釜山一國際佛敎博覽會更展示能講經的AI僧侶。 除巫俗外,基督教及天主教的「AI神職人員」亦投身「服侍」。韓國新創公司Awake開發了AI牧師「Chowon」,每日處理約2千則聖經諮詢,每月服務用戶達15萬之眾。有神學研究者姜成旭指,AI能快速提供經文、撰寫禱詞、幫助個人靈修。比起真人,AI更讓信徒打開心門,向「牧師」傾心吐意。 儘管AI對尋求幫助的信眾帶來不少便利與助,然而文章指宗敎界對此反應兩極:AI或成為信仰生活得力助手,但亦有宗敎領袖擔心AI可能會曲解教義、散佈錯誤觀念,導致使用者信仰混亂。瑞士盧塞恩大學「機械中的神計劃」曾推出通用上百種語言的「AI耶穌」開放予天主教友懺悔,卻被指「褻瀆告解儀式」,只運作三個月便被喊停。 《宗敎與AI》作者姜成旭認為AI是一把「雙面刃」,「它能高效解答人生疑惑,促進靈修與新宗敎體驗,但絕不能取代信仰本質。」他認為AI絕對無法複製靈性與情感層面自我革新,因此他的結論是:AI不會摧毁宗教信仰,反而「它可能是救世主」——對信徒的信仰帶來非常正面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