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的比较问题 廖長仁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上午8:18 进入新一年,各类专家、分析员对各种各个范畴都有各式各样的预测,其中一大预测对象是中国。由中国将会在伦敦奥运会首次赢得奖牌数目第一;到中国经济将会"硬著陆",被日本乘机重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到预言中国将会崩溃,五花八门,要啥有啥,任何政治口味人士都可以口沫横飞。 连中国国内亦有人凑凑热闹。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在一篇题为《一超多强开始向“两超多强”演变》的文章中提出,国际格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对国际规范、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思潮都产生了影响,在2012年这种趋势会更趋强劲。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已明显弱化,中美综合实力的差距在缩小,同时中美两国跟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从物质实力角度分析,目前"一超多强",即一个超级大国伴随多个强国的格局,将会向"两超多强"的格局演变,"两超"当然就是指中国和美国。 这类的说法其实不时都有出现。例如在2010年初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就在其著作《中国梦》中提出"冠军国家争夺战"的概念,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应再继续低调,而应该"冲刺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做头号强国,是中国21世纪的大目标。"再数1996年的《中国可以说不》和2009年的《中国不高兴》,"两超多强"的论调就温和/学术得多,至少不是说中国只能是世界第一,双冠军都可以。 不过无论论调如何,类似的说法一般都著眼于中国的"硬力量"。"硬力量"也者,主要是指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实力。所以提出"两超多强"的作者特别提出,估计在未来5年,只有中美的国防开支可以维持在千亿美元的水平之上作为论据。认为新一年中国形势大好的预测,一般都著眼于中国8%至8.5%的经济增长率。 的确,要成为超级大国,需要有一定的硬力量,就好似目前经济陷入水深火热的欧洲国家,纷纷都向中国靠拢。问题是,一旦这些欧洲国家经济有好转,还会不会对中国高度重视呢?目前吹捧中国的背后,其实是不是一颗恨不得中国经济早日爆发危机的心? 要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国家,还需要有"软力量"。"软力量"也者,主要是指文化性和道德性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务实得多。在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指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成份,"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他的分析是中国文化整体实力跟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姑勿论胡锦涛讲话的动机,将文化影响力放入衡量综合国力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智慧。所以与其因为中国的硬力量而过度雀跃,不如了解一下可以如何将中国的软力量建立起来。 ********* 作者:廖长仁,土生土长于香港,现居温哥华,任歌邻基督教会传道人。 分享